學 名:Varanus jobiensis (Ahl, 1932)
英 名:Peach-throated Monitor、Sepik Monitor
別 名:桃喉巨蜥
科 名:巨蜥科 (Varanidae)
分 布:廣泛分布於巴布亞新幾內亞及其週邊島嶼,包括比亞克島、亞彭島、諾曼比島、薩拉瓦蒂島與懷吉奧島。棲居在海拔900公尺以下的熱帶雨林與靠近水邊的森林中。
生態習性:卡氏巨蜥的另一個名稱就是桃喉巨蜥,因為其喉部顏色而得名,牠們是屬於紅樹巨蜥亞屬(Euprepiosaurus)的家族之一,1932年時,卡氏巨蜥曾被認為是紅樹巨蜥(Varanus indicus)的亞種,當初牠們是根據德國柏林新博物館一隻褪了色的標本描述的,由於福馬林的作用使其藍色的尾巴和桃紅色的喉部等特徵被忽略,所以直接被描述為Varanus indicus jobiensis,直到1991年時,終於在印尼比亞克島南部的亞彭島捕捉到了活體,德國動物學家Wolfgang Böhme才將其證明是獨立種而有現在的命名,卡氏巨蜥的拉丁學名加種名jobiensis來源於牠們被首次發現的島嶼jobien,也就是現在的亞彭島。
卡氏巨蜥通常棲息在樹林中,喜歡接近水源的地區,牠們擅長游泳,常在河流、溪流或沼澤附近活動,並且能夠在水中停留較長時間,這使得牠們能夠有效地躲避掠食者,屬於日行性的巨蜥,通常會在白天與黃昏前活動,有時會在樹幹或岩石上曬太陽以調節體溫,牠們的領地意識較強,常在固定的區域內活動,並會使用氣味標記來界定領地範圍;卡氏巨蜥屬於肉食偏雜食性的巨蜥,主要以小型哺乳動物、鳥類、昆蟲、小魚、蝦蟹以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牠們的嗅覺極為敏銳,能夠在長距離內探測到獵物的存在;除了肉食之外,牠們偶爾也會攝取一些水果或植物,尤其是在食物來源匱乏的季節,這種多樣化的飲食習性使得牠們能夠適應多變的環境條件。
每年的雨季結束後就是卡氏巨蜥的繁殖季,這段期間內氣溫和濕度較為適宜卵的孵化。雌性蜥蜴通常每次產下8~12枚卵,並會將蛋埋藏在鬆軟的土壤或腐葉層中,孵化期約為6~8個月,剛孵化的幼蜥一出生就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並會迅速尋找食物,牠們的壽命可達到10~15年。卡氏巨蜥在野外的族群數量雖然未被列入嚴重瀕危物種,但由於棲息地的破壞及非法捕獵,加上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雨林面臨伐木和農業擴張的威脅,這導致牠們的棲息地縮小;另一方面,卡氏巨蜥的皮革和作為寵物貿易的需求也使得牠們成為非法捕捉的對象,目前已被列為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的保育類動物。
關於飼養:雖然卡氏巨蜥在世界各個國家都有玩家在飼養,台灣偶爾也有少量個體進口,只不過在台灣寵物市場中的知名度似乎並不高,可能是因為牠們的性情膽小神經質,容易緊張(紅樹巨蜥亞屬的巨蜥都是這樣),使得很多玩家不太想接觸這種巨蜥,畢竟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卡氏巨蜥都是野生個體,如果能幸運找到幼體,至少不會太神經質,而且較好馴養;卡氏巨蜥成體的體型並不小,所以飼養容器至少要準備一個兩公尺的大型玻璃缸,玻璃缸的保溫保濕效果較好,容易模擬熱帶雨林那種高溫潮濕又悶熱的環境,飼養箱的底材應選擇能夠保濕的材料,如椰纖土、腐葉土或樹皮屑,這些材料能夠模擬其自然棲息地的環境;牠們很喜歡水,需要設置一個大型水盆並確保其中乾淨的水源,溫度方面日間溫度應保持在攝氏28°C~35°C之間,熱點溫度可以設定到攝氏40°C,夜間可以降至攝氏24°C~28°C,務必設置紫外線燈源 (UVB燈),以促進鈣質吸收和維生素D3的合成,濕度應保持在60%~80%之間即可。在食物方面,人工飼養卡氏巨蜥日常飲食可提供包括小型哺乳動物(如大小白鼠、日齡雞)、昆蟲(如蟋蟀、杜比亞蟑螂、大麥蟲)、以及適量的魚蝦類或軟體動物(如蚯蚓),偶爾也可以提供一些水果或蔬菜作為補充,但蔬果不應成為主要食物來源。
科學家目前對於卡氏巨蜥在自然環境中的繁殖行為還一無所知,但在歐美卻有多個人工繁殖成功的案例,所有巨蜥類成員的性別辨識幾乎都無法靠外觀來判定,有經驗者只能看出大概:雄性通常比雌性更為粗壯,並且具有較長的尾巴、尾巴根部的粗細與較明顯的頭部大小,但要準確的話通常需要專業的技術,如超音波檢查或性別探針檢查;要成功繁殖卡氏巨蜥需要模擬自然的季節變化,尤其是溫度和濕度的變化,通常在雨季來臨時可以刺激牠們進行交配,飼養者可以通過逐漸提高濕度和增加食物供應來模擬雨季的環境條件,牠們的交配過程可能需要幾天的時間,交配後,雌性會在1到2個月內尋找適合的地方產卵,此時飼養箱內應提供一個深度足夠的產卵區,底材應保持濕潤但不過於潮濕,以便雌性能夠順利挖掘和埋藏蛋。
形態特徵:成年卡氏巨蜥的體長可達到80~120公分,最大紀錄可達到150公分,體重通常介於3至7公斤之間,體型較為纖細,頭部稜角分明,舌頭為粉紅色,眼睛大而圓,並有一條黑色條紋穿過眼睛,吻端較尖,尾巴粗壯而側扁,身體覆蓋著細密的鱗片,體色多變,通常為深褐色、深橄欖色或灰色,背部有黑色條紋並綴有不規則的亮色斑點,腹部為白色,尾部為藍色,幼體時藍色尾巴更為明顯,卡氏巨蜥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其頸部到喉嚨呈現明顯的粉紅色、桃紅色或橙色,所以也叫桃喉巨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