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名:Tropidophis melanurus (Schlegel,1837)
英 名:Dusky Dwarf Boa、Wood Snake、Cuban Wood Snake、Navassa Island Blacktail Dwarf Boa
別 名:暗色侏儒蚺、巨型矮蚺、古巴地蚺
科 名:林蚺科 (Tropidophiidae)
分 布:古巴與其周邊的島嶼,包括雷亞爾島、納弗沙島和青年島,是古巴的特有種;棲居在雨林底層、灌木叢、花園及岩石裸露等較為潮濕的區域。
生態習性:古巴林蚺在演化上是屬於一種非常原始的蛇類,甚至還早於典型的蟒科(Pythonidae)與蚺科(Boidae),所以在分類上牠們並不屬於真正的蟒蛇也不是蚺蛇,而是獨立為林蚺科(Tropidophiidae),目前科學家對林蚺科成員的所知仍然有限,且在歐美國家古巴林蚺只有極少數的玩家有飼養,亞洲寵物市場上更只有非常零星的出現,加上牠們特殊的食性與習性,飼養上有一定的門檻,並不是適合初學者接觸的物種,所以是很冷門的物種,目前古巴林蚺在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中列為附錄II的保育動物;林蚺科的成員雖然分類上不屬於真正的蟒與蚺,但牠們之間還是具有兩個共同特徵,那就是林蚺科的泄殖腔左右兩旁同樣具有殘肢(Spur),與紅外線感應的唇窩(Labial Pits)。
林蚺科是一群棲居在新世界熱帶地區的蛇類,是夜行性的動物,通常都在地面上活動,但如果有獵食或躲避天敵等需要,牠們也是動作靈活的攀爬者,有時也會棲息在樹冠層,例如森林底層的棕櫚樹上;在野外,古巴林蚺通常會獵食兩棲蛙類、壁虎、小蜥蜴或小型嚙齒類動物,體型夠大的古巴林蚺甚至會捕食鳥類,林蚺科的獵食方式跟蟒蚺科一樣也是透過身體收縮纏繞獵物,不過牠們的性情很溫和,如果被抓起來也完全不會有攻擊行為,而是將自己纏繞成一顆球狀。
如果能順利取得古巴林蚺個體,加上可以固定提供餌料的話,想要人工飼養與繁殖也並不困難,國外玩家的飼養經驗分享中指出牠們甚至會不經意的就在飼養環境內生出小蛇,不過如果要進行人工繁殖,必須先經過約兩個月的冬化期,才能觸發牠們的繁殖慾望,古巴林蚺屬於卵胎生的蛇類,雌蛇的懷孕期約4~6個月,每次會產下約4~9條幼蛇,不過餵養幼蛇必須提供體型很小的蜥蜴或壁虎,這在取得上可能有相當的難度,如果可以提前取得這些餌料並冷凍儲存起來,對幼蛇後續的飼養就變得容易多了,當然如果飼主有耐心的話,也可以嘗試訓練用老鼠餵食,國外也有一些成功案例。
古巴林蚺的防禦機制非常特別,牠們一旦受到干擾或遇到天敵時,會以頭部為中心,將身體纏繞成一個球狀,直到確定威脅已經過去,如果再不行的話,古巴林蚺的終極防禦手段就是從肛門釋出帶有惡臭的液體,並從雙眼、鼻孔與嘴巴分泌出血液,這種防禦機制就跟疣唇蛇(Rhinocheilus lecontei)與角蜥屬(Phrynosoma)一樣,不過此種防禦機制是否真能驅趕敵人,科學家們也不敢確定,不過可能有機會讓掠食者覺得古巴林蚺難以入口而放棄獵食。
另外有一點令科學家疑惑的是,他們從古巴林蚺分泌出的血液採樣分析之後,發現其嘴巴流出的血液經過半小時以上都不會凝固,而其他部位採集的血液則十分鐘以內就凝固了,而且嘴巴分泌的血液酸性更高,紅血球更少,也可能是因為與唾液混合的關係,但對獵物並沒有威脅性,所以也算不上是一種毒液,只能假設可能是為了嚇跑掠食者,而像許多蛇類一樣,這些防禦行為都會因為人工飼養而消失;古巴林蚺擁有蛇類罕見的改變體色能力,不管是何種類型的體色,在白天沒有活動的時候體色會變深,夜晚外出獵食時體色則變為淺色,而其呈亮黃色的尾巴可能是用來引誘獵物。
型態特徵:古巴林蚺是體型最大的林蚺科成員,但其體型也不大,通常只有50~60公分左右,比較大的個體體長可達到80~100公分,頭部與眼睛較小,體色為灰色、褐色或紅色,並覆蓋著顏色較深的條紋、鋸形紋或斑點,紅色個體斑蚊則不明顯,尾巴末端為亮黃色,體色會隨著環境的明暗而改變,泄殖腔左右具有一對殘肢(Spur)。
※古巴林蚺目前確認有三個亞種:
- Tropidophis melanurus melanurus (Schlegel, 1837)
- Tropidophis melanurus ericksoni (Schwartz & Thomas, 1960)
- Tropidophis melanurus dysodes (Schwartz & Thomas, 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