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蒼白の殺手 — 白粗尾金蠍

蒼白の殺手 — 白粗尾金蠍

↑ 白粗尾金蠍棕色型,算是最常見的體色。
↑ 白粗尾金蠍橘色型,相當亮麗的表現。

↑ 白粗尾金蠍條紋型,產地區域差異性很大。

學    名:Parabuthus pallidus (Pocock, 1895)

別    名:肯亞白粗尾金蠍、白金粗尾蠍、淡色副殺牛蠍

科    名:鉗蠍科 (Buthidae)

分    布:非洲的衣索比亞、肯亞、索馬利亞和坦尚尼亞;棲居在乾燥或半乾燥的草原、稀樹草原、多岩地帶與荒漠中。

生態習性:這種沙漠蠍很罕見的並沒有一個通用英文俗稱,歐美玩家都直接稱呼其拉丁學名,不過中文寵物市場的名稱倒是不少,連學術界也對白粗尾金蠍研究甚少,幾乎所有關於白粗尾金蠍的介紹與習性都是來自寵物玩家們的飼養經驗;白粗尾金蠍基本上與黑粗尾金蠍(Parabuthus liosoma)的棲息地有大範圍的重疊,甚至可以說根本都是相同的分布地,除了雨季之外,牠們的棲息環境非常乾燥,但偶爾空氣的濕度會比較高,例如是清晨的朝露與岩石、植物上凝結的水氣。

在野外,白粗尾金蠍是屬於穴居性的蠍子,但一般都是躲藏在石縫或其他自然形成的洞穴中,很少情況下自己掘穴,儘管學術界目前對白粗尾金蠍的所知還是不多,但在歐美與亞洲的特殊寵物市場中,飼養白粗尾金蠍的玩家並不在少數,中國大陸與台灣也都有一定數量的引進;跟很多典型的沙漠蠍一樣,白粗尾金蠍並不難飼養,底床的厚度要夠厚,材質建議使用沙子與土壤過濾後再混合,如果僅使用沙子那麼蠍子在挖掘之後就會立刻引起崩塌,不會形成洞穴,容器內擺設幾塊可供躲藏的岩石片或樹皮,如果想要景觀更漂亮一些,可擺放幾朵空氣鳳梨或多肉植物,但要注意蟋蟀之類活餌的啃食;白粗尾金蠍雖然個性上不算太兇惡,但還是免不了蠍子類本身的天性,不過可以接受小規模的群養,但每一小群最好只容納一隻雌蠍,餵食上也必須更頻繁,以避免性情較兇猛的雌蠍自相殘殺。

↑ 剛產出幼蠍的白粗尾金蠍,雌蠍每胎約可產下20~30隻幼蠍。

白粗尾金蠍最適應的溫度為攝氏28~32°C,熱點溫度為攝氏38~40°C,這是沙漠物種最通用的溫度梯度,在野外,牠們通常都是喝乾草枯葉或岩石上的露珠,人工飼養只需要使用一個寶特瓶蓋,裡面在塞一團沾滿水的棉花,並保持濕潤即可,不過偶爾也需要使用噴霧器在容器中噴水製造點下雨的假象;如此也可刺激繁殖慾望,白粗尾金蠍的繁殖方式與一般的沙漠蠍種都一樣,雄蠍六齡就已經性成熟,而雌蠍就必須到達七齡,交配前都會跳一段典型的蠍子求偶舞,懷孕的雌蠍須單獨隔離飼養,約在6~8個月後會產下20~30隻小蠍子,剛出生的幼蠍會先在母親背上待1~2週,等到第一次蛻掉胎皮之後就會離開母體各自獨立,基本上白粗尾金蠍雄蠍會在8~9個月就達到性成熟,而雌蠍就必須滿9~11個月左右,飼養幼蠍需要比成蠍更高的濕度,以避免脫水,餌料方面除了針頭與蒼蠅蟋蟀之外,也可使用剪成段的大麥蟲、麵包蟲或蟋蟀腿,提供上會更加方便。

形態特徵:中型沙漠蠍,一般體長約8~9公分,最大體長約12公分左右,雌蠍體型大於雄蠍,雄蠍的觸肢鉗子也比較小,體色大多數為棕色,有些個體棕色較淺,並帶有隱約的橘色;根據產地的不同,腿部的顏色由從黃色、橘色、亮棕色、深棕色到幾近黑色的個體都有,身體佈滿細微且淡顏色的感知毛,白粗尾金蠍的櫛狀齒平均為27~40枚,但根據統計白粗尾金蠍雌雄個體櫛狀齒分布的數量都很平均,所以並無法作為分辨性別的準確依據,最為準確的還是要看雌蠍的生殖蓋(Genital opercula)。

↑ 白粗尾金蠍的性別還是看其生殖蓋最為準確,右邊為蛻下來的皮。

 

※附    註:目前科學家們對白粗尾金蠍的習性與毒性尚不完全了解,不過綜合其他鉗蠍科(Buthidae)成員的數據推測其毒性並不會太弱,對人類還是具有潛在危險性,尤其是抵抗力較弱的老人與兒童,雖然很多種劇毒蠍很大機率的叮咬的方式屬於乾咬(Dry bite),並不會真正注入毒液,但飼養具有未知或強烈毒性蠍子的玩家們,還是務必要非常謹慎小心。

訪客留言

發佈留言

Share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