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 名:Opistophthalmus glabrifrons (Peters, 1861)
英 名:Shiny burrowing scorpions、Yellowlegged creeping scorpions、Yellow-legged burrowing scorpion
別 名:黃爪蠍、光額穴居蠍、黃腿穴居蠍、非洲黃腿蠍、非洲光額黃爪蠍
科 名:蠍子科 (Scorpionidae)
分 布:非洲南部與東部,包括波札那、辛巴威、莫三比克與坦尚尼亞,分布區域非常廣;棲居在日夜溫差大且乾燥的荒漠或沙漠區域。
生態習性:非洲黃爪蠍通常居住在土壤較為鬆散的乾燥沙漠,鬆散的土質地區便於牠們挖掘洞穴,其挖掘的巢穴可由10公分到深達一公尺左右,有時更可達到1.5公尺。這種蠍子較為特殊的習性就是當受到干擾時會摩擦鰲肢發出響亮的嘶嘶聲,主要以小型節肢動物為食,但牠們並不是主動獵捕,而是在洞穴外守株待兔,等待倒楣的獵物經過並捕食。
基本上非洲黃爪蠍一旦築好巢之後,就不會輕易離開巢穴,但到了每年的十至十一月是非洲黃爪蠍的繁殖期,雄蠍會在傍晚與夜間離開巢穴尋找有意願的雌蠍交配,但是黃爪蠍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進行繁殖就不是很理想了,直到目前尚未聽說有成功的消息,而且原因未知,我猜測,也許還是因為人為提供的環境不夠貼近原生環境吧。
與其他沙漠類型的蠍子相比,非洲黃爪蠍的生長速度很緩慢,所以進口到世界各地的都是非法的野生個體,這在非洲國家都是很常見的現象,牠們的毒性雖不如典型沙漠蠍那樣強烈,但比起雨林蠍來說強上不少,雖然被非洲黃爪蠍螫傷的案例並不多,有報告指出牠們的毒液會使人類產生強烈的疼痛感,也會引起水腫、發炎、盜汗、心悸與心跳過速等症狀,但尚未傳出有人類死亡的案例。

形態特徵:非洲黃爪蠍是一種中型蠍子,體長約10~15公分左右,具有明顯的兩性二態形(Sexual dimorphism),觸肢的比例很大,雄蠍具有相對較窄、較為流線的螯,尾部比例也較長,其體色通常是深淺不一的黃色、棕色與黑色,頭胸部幾乎光滑無毛,放大後也只能在邊緣看到一些顆粒,而這也是牠們物種名“glabrifrons”的命名來源;雌蠍的櫛狀器(pectines)上有10~11個櫛齒(pectinal tooth),而雄蠍的櫛齒則有18~23個。
※附 註:非洲黃爪蠍是在1861年由德國動物學家威廉·彼得斯(Wilhelm Peters)首次進行描述,其物種名“glabrifrons”是拉丁語“glaber”(意為:光滑、無毛、禿頭)和“frons”(意為:前額、前部)的組合,是非常形象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