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特異の齒 — 八線小頭蛇

特異の齒 — 八線小頭蛇

學    名:Oligodon octolineatus (Schneider, 1801)

英    名:Eight-striped Kukri Snake、Eight-lined Kukri Snake、Striped Kukri Snake、Grace’s Kukri Snake、Ular birang(印尼)

別    名:八紋小頭蛇、葛氏小頭蛇

科    名:黃頷蛇科 (Colubridae)

分    布: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印尼、菲律賓等國家;棲居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熱帶雨林、森林、農地與花園中。

↑ 八線小頭蛇在產地是分布非常廣泛且常見的蛇類,野外族群數量很龐大,目前生態沒有受到威脅。

生態習性:一看到八線小頭蛇,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被其美麗的花紋給吸引了,事實上這是牠們的一種擬態,模擬當地劇毒的帶狀珊瑚蛇,說起小頭蛇屬(Oligodon),在台灣最熟悉的就是赤背松柏根(Oligodon formosanus)與赤腹松柏根(Oligodon ornatus)了,這些蛇類都是近親,八線小頭蛇在產地是很常見的蛇種,甚至在城市中也可發現八線小頭蛇的蹤跡,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一直以來都將其評估為最不需要關心(LC)的物種,牠們是一種陸棲蛇類,但如果因為有捕食必要常常也會爬到樹上;在野外八線小頭蛇通常以小蜥蜴、青蛙、鳥蛋與其他爬蟲類的卵為食,基本上除非棲息區域特殊,不然小頭蛇屬成員的食性都是大同小異的。

台灣的赤背松柏根與赤腹松柏根都具有特化過的牙齒,用以劃破其他動物的蛋殼而進食,基本上動物的卵佔了牠們飲食的絕大部分,八線小頭蛇也不例外,其英文名稱“Kukri”便是形容其牙齒如Kukri(廓爾喀彎刀)刀刃的形狀,一旦被咬傷會造成不小的傷害甚至流血不止,所以如有機會接觸到這種蛇的話務必要小心謹慎;八線小頭蛇屬於夜行性的穴居蛇類,但有時候也可以在白天看到牠們的行蹤,如果受到外界干擾時,會將頭藏在身體下,然後抬起並揮動盤成蚊香狀的尾巴,並從肛門分泌出具有難聞氣味的液體,而這種蛇類似乎整年都會繁殖,雌蛇將卵產在含有落葉堆的土壤中,每次約產下最多5枚卵,卵的孵化期50~60天,在野外的壽命約5~10年。

↑ 八線小頭蛇如受到外界干擾時,會將頭藏在身體下,然後抬起並揮動盤成蚊香狀的尾巴,並從肛門分泌出具有難聞氣味的液體。

型態特徵:中型蛇類,體長為60~70公分左右,身體細長且呈圓筒狀,鱗片光滑,眼睛較小,瞳孔呈圓形,體色為淺棕色,背部中線有一條橘紅色的直線條紋,身體的兩側各有三條深棕色或黑色條紋,最上方的兩條深色條紋在頭頂靠近鼻端的附近合併,形成一個箭頭型的標記,頭部側面有一條斜黑帶,兩眼之間的口鼻部頂部有一條黑帶,腹面通常為粉紅色。

 

※附    註:在越南有人在黃昏的時候發現一條八線小頭蛇正在吃一隻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八線小頭蛇先從蟾蜍的後方直接鑽入身體裡然後吃掉內臟,可見其鋒利的彎刀形牙齒有效的幫助了八線小頭蛇切開了蟾蜍的肉,根據其推測其他小頭屬的成員可能也有相同習性。

 

訪客留言

發佈留言

Share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