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什麼都很長 — 玉米蜥

學    名:Laemanctus longipes (Wiegmann, 1834)

英    名:Eastern Casquehead Iguana、Casque head iguana、Conehead Lizard、Basilisk

別    名:長肢山冠蜥、東部盔鬣蜥、盔頭鬣蜥、鎚頭蜥

科    名:海帆蜥科 (Corytophanidae)

分    布:墨西哥南部的科利馬州、瓦哈卡州、韋拉克魯斯州和尤卡坦州,以及中美洲的伯利茲、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和尼加拉瓜。棲居在熱帶潮濕或季節性乾燥的低地森林中。

生態習性:在亞洲的中文使用國家的寵物市場中,長肢山冠蜥一直被稱為玉米蜥,為什麼??老實說我也一頭霧水,但為了大家對物種的辨識度,修羅的文章標題也只好入境隨俗了;我想可能會不會是最初有人把牠們的英文名“Conehead Lizard”中的“Cone”看成玉米的英文“Corn”了吧??不然我真的不知道,長肢山冠蜥到底跟玉米有幾根毛關係?或者說是否有知道內情的大神朋友來告訴我真相??

↑ 玉米蜥成體用外觀直接辨認性別並不難,左邊為雄性♂,右邊為雌性♀,雄性體型明顯修長且頭部比例較大,體色也比較鮮明。

作為冷門物種,玉米蜥其實早在二三十年前就一直陸續有少量進口到台灣,但不知怎的知名度就是起不來,更別說會變成熱門物種了,我想當初可能是因為飼養經驗不足的關係,事實上玉米蜥是一種很可愛的蜥蜴,雖然說野生個體不免也是有些野性,牠們雖然動作靈活但其實動作並不是很快速,是個頂級攀爬者,遇到危險時會用後腿直立奔跑,但其本性並不怕人也不會開口咬人,所以人工飼養後很快就會被馴服,不過儘管如此,玉米蜥其實是一種修羅並不推薦給初學者接觸的蜥蜴。

玉米蜥的棲息的區域是高溫高濕的熱帶雨林,高溫環境下如果遇到過低的濕度,很容易導致玉米蜥身體快速脫水,因熱衰竭而死亡,人工飼養下環境溫度通常要維持在攝氏25~32℃之間,夜晚可以調整至攝氏22~25°C左右,環境濕度務必經常維持在80~90%左右,千萬不要低於60%,如果可以安裝一個定時噴霧系統,相信會容易管理許多,如果可以,噴霧系統包含牠們的飲用水都建議使用RO逆滲透水;玉米蜥是高度樹棲的日行性蜥蜴,所以在飼養容器內也必須裝設UVB提供紫外線照射,飼養容器的選擇高度不用太高,但前提要夠寬夠大,裡面可以參考其他日行性樹棲爬蟲的設置,包括茂密的天然或人工觀葉植物,提供足夠的攀爬與休息區域,飲水盆可有可無,因為牠們通常只會飲用樹葉上的水滴;底材可以使用椰纖土、赤玉土或水草用黑土都可以;在餵食方面,可以給予玉米蜥蟋蟀、蝗蟲、大麥蟲、杜比亞蟑螂、鳳凰蟲甚至蚯蚓都行,主要是食性多樣化,並定期提供鈣粉、綜合維他命與D3,確保人工環境中的玉米蜥能獲取充分的營養。

玉米蜥的繁殖期在每年的五月到七月左右,懷孕的母蜥約在九月產卵,雌蜥會在土壤與落葉層之間挖洞並產下3~7枚卵,卵的孵化溫度約攝氏28~29°C,孵化期約兩個月,每年約可以繁殖兩次;不過玉米蜥最特別的繁殖方式是孤雌生殖,國外有許多母蜥在人工飼養環境而沒有公蜥的情況下產卵之後自行孵化的例子;早期玉米蜥在台灣屬於平價物種,就跟亞洲綠水龍差不多,售價並不貴,但在歐美國家的寵物市場中,一對玉米蜥的售價可能高達300美金或歐元以上;而在國際保育領域,玉米蜥則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最不需要關注(LC)的物種。

形態特徵:玉米蜥的身型細長,全長約40~70公分,雌蜥大於雄蜥,體色為亮綠色或青綠色,綴有暗綠色集黑色的斑紋;頭部為黃綠色,兩側從唇部到其肩膀處有一條米綠色的條紋,這在叢林中有非常好的隱身效果;頭部後方有堅硬而特殊的圓錐形頭盔,修長的四肢亦均為綠色,尾部比例也很長,約是吻肛的三倍,長長的尾巴可以很好的控制身體平衡。

 

※玉米蜥共有兩個亞種:

  • Laemanctus longipes deborrei (Boulenger, 1877)
  • Laemanctus longipes longipes (Wiegmann, 1834)

 

訪客留言

發佈留言

Share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