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名:Eumeces schneiderii (Daudin, 1802)
英 名:Orange-tailed Skink、Schneider’s Skink、Schneider’s Gold Skink、Gold Skink、Berber Skink、Aldrovandi’s Skink
別 名:橙點石龍子、橙尾石龍子、施耐德石龍子
科 名:石龍子科 (Scincidae)
分 布:非洲西北部、亞洲中部與西南部;廣泛的棲居在海拔150~1800公尺之間的矮灌叢地、稀樹草原、綠草遍地的綠洲、濕地與多岩地帶。
生態習性:無論在世界各國家的特殊寵物市場中,史氏石龍子都是一種很熱門的寵物蜥蜴,亞洲的寵物市場則比較習慣稱呼牠們為橙點石龍子,而台灣一直以來都有持續而數量穩定的引進;橙點石龍子的個性活潑不怕人,還會主動靠過來爬到飼主的手上,雖然牠們的來源幾乎都是由埃及或中亞地區因寵物貿易而捕捉的野生個體,但其體質強健容易飼養,在市場中的售價也並不高昂,也是修羅非常推薦爬蟲入門者嘗試飼養的蜥蜴之一,如果飼養的好甚至能在人工環境內自然繁殖。
生活在乾燥與半乾燥地帶的史氏石龍子在人工飼養環境中的適應溫度為攝氏28~30℃,熱點溫度需要達到攝氏35~40℃,到了夜晚則可降至21~24℃,可以使用定時控制器方便管理,牠們是日行性的石龍子,所以白天需要照射UVB,濕度要維持在40~60%左右,可使用噴霧器手動加濕;雖然飼養史氏石龍子使用60 X 60公分左右的飼養箱就已經足夠,但理論上如果能更大一點當然更好,因為史氏石龍子是可以群居的物種,大一點的飼養環境也有助於牠們舒適的生活並繁殖,儘管史氏石龍子本身有一定的耐寒體質,但當然建議提供穩定而舒適的飼養環境;事實上史氏石龍子要進行人工繁殖並不容易,但在英國與美國的爬蟲寵物店中,已經開始有販售人工繁殖的CB個體,這對飼養難度會大大降低,希望台灣方面有朝一日也可見到許多人工繁殖的爬蟲出現在市場上。
在飼養環境內部的布置上,底材可以使用爬蟲沙混合過篩的泥炭土,厚度建議至少10公分以上,史氏石龍子很喜歡在沙子下潛行,再放置幾個石塊與躲藏用的樹皮,也可以設置幾根提供攀爬的藤蔓或樹枝,並放置一個大一點的飲水盆,牠們不只會去水盆內喝水,如果環境濕度不夠或即將蛻皮,也會進到水裡浸泡;在餌料方面,史氏石龍子是雜食偏肉食性的蜥蜴,因此市面上可以買到的活體昆蟲牠們都會吃,體型夠大的史氏石龍子也可以偶爾給予乳鼠,同時定期添加鈣粉與綜合維他命補充營養,網路上有些國外資料指出牠們也會吃一些切碎的蔬菜跟水果,有飼養的朋友不妨也可以試試看;史氏石龍子是卵生的石龍子,每年只會繁殖一次,交配後的母蜥懷孕期約40~50天,之後會在洞穴中產下約3~20枚卵,卵的孵化期約50~70天,壽命可達15~20年,在產地,史氏石龍子的野外族群數量依然很龐大,所以目前並沒有任何關於保育的問題。
形態特徵:中型石龍子,體長為36~40公分,最大體長42公分,頭部稍呈三角形,吻部較短,圓筒狀的身體上長有短小而有力的四肢,便於牠們在沙中爬行與挖掘,體色為褐色或橄欖色,身上有成列的橙色斑點斷斷續續的分布,長長的尾巴上也有橙色斑點,腹部為米白色,從嘴唇到後肢下方有一條黃橙色的寬紋延伸而下,某些個體的喉嚨可能呈黃色,幼體時身上有眼斑狀的白點,鱗片光滑且有反光是石龍子科成員典型的特徵。
※史氏石龍子被公認的有四個亞種:
- Eumeces schneiderii barani (Kumlutas et al., 2007)
- Eumeces schneiderii pavimentatus (I. Geoffroy Saint-Hilaire, 1827)
- Eumeces schneiderii princeps (Eichwald, 1839)
- Eumeces schneiderii schneiderii (Daudin, 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