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名:Trioceros jacksonii (Boulenger, 1896)、Chamaeleo jacksonii (舊學名)
英 名:Jackson’s chameleon、Trioceros jacksonii、Kikuyu Three-horned Chameleon
別 名:尖嘴變色龍、三角變色龍、彩虹傑克森變色龍
科 名:避役科 (Chamaeleonidae)
分 布:非洲肯亞中南部與坦尚尼亞北部,後被人為引進到美國夏威夷、佛州與加州,棲居在海拔1600至2400公尺左右的林地和森林。
生態習性:傑克森變色龍棲息在非洲山區的森林裡,這些地區的雨季雖然是季節性的,但其降雨量每年仍可達125~127公分以上,日夜溫差很大,在東非產地,牠們的族群數量仍然很普遍,某些亞種甚至在城市近郊都能發現其蹤跡(例如奈洛比的郊區)。在野外,傑克森變色龍通常以無脊椎動物為食,大部分是昆蟲類,但也會捕食蜈蚣、馬陸、蜘蛛、蝸牛甚至小蜥蜴等動物。

雄性的傑克森變色龍領域性雖然很強,但牠們通常都是透過顏色的改變或肢體展示來宣示領地,同時也爭取與雌性的交配權,但通常不會到大打出手的程度。多數變色龍都是卵生的,然而傑克森變色龍卻屬於胎生,雌變色龍每年可以繁殖兩次,懷孕期約五到六個月,每次可產下8~30左右的幼體,最大紀錄達到50隻,可謂相當多產了;出生的幼龍約五個月後可達性成熟,在野外牠們的壽命約3~6年,人工飼養紀錄可達5~10年,雄性的壽命比雌性長。
人工飼養傑克森變色龍並不是很容易,因為牠們在產地棲息的森林日夜溫差很大,白天約為攝氏16~27℃,晚上會驟降為4~18℃,而濕度也非常高,通常在80%以上,過高的溫度或過高的濕度都會導致牠們眼部與上呼吸道感染,所以在飼養上就必須人為製造明顯溫差與高濕度,設置溫濕度計,布置一些人造觀葉植物,隨時保持籠子的通風與飲用的水滴(變色龍很少去喝水盆中的水),此外,照射UVB紫外線也是不可或缺的。

形態特徵:中型變色龍,雄性體長約30~35公分,最大紀錄為38公分;雌性體長約15~25公分,雄性頭部與眼眶前方有三根像三犄龍一樣的角狀突出物,而雌性通常沒有犄角,但與雄性同樣具有小頭盔;背部中央隆起一排細長的鋸齒狀脊突,體色變化很大,從黃綠色到深綠色都有,有些個體還夾雜著黃色或黑色的斑紋,塔型的眼睛可自由地轉動。
※附 註:在肯亞尚未限制傑克森變色龍出口前,牠們一直是寵物市場中交易的主要種類。而美國在1972年,曾以防止蟲害的名義引進傑克森變色龍,但反而對夏威夷本地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的影響,尤其是對當地特有物種,但目前從夏威夷出口傑克森變色龍是非法的,這樣的目的是要防止一些機會主義者故意野放更多的野生動物建立種群,並捕捉牠們來販售牟利,這其實跟已入侵台灣的高冠變色龍處境一樣,但台灣並沒有相關法令。
◎傑克森變色龍被確認有三個亞種:
- Trioceros jacksonii jacksonii (Boulenger , 1896) — 指名亞種傑克森變色龍。
- Trioceros jacksonii merumontanus (Rand , 1958) — 矮傑克森變色龍,體型最小的亞種。
- Trioceros jacksonii xantholophus (Eason , Ferguson & Hebrard , 1988) — 巨型傑克森變色龍,體型最大的亞種。
※延伸閱讀:奇行の種 — 高冠變色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