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噴毒の蛇 — 暹羅眼鏡蛇

噴毒の蛇 — 暹羅眼鏡蛇

學    名:Naja siamensis (Laurenti, 1768)

英    名:Indochinese Spitting Cobra、Thai Spitting Cobra、Black and White Spitting Cobra、Siamese Spitting Cobra

別    名:泰國噴毒眼鏡蛇、黑白噴毒眼鏡蛇、印度支那噴毒眼鏡蛇

科    名:蝙蝠蛇科 (Elapidae)

分    布: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包括泰國、柬埔寨、越南和寮國,棲居在低地、丘陵、平原與林地,偶爾也會在森林中發現。

生態習性:暹羅眼鏡蛇會將毒液以霧狀噴進敵人的眼中,所以也被稱為泰國噴毒眼鏡蛇,牠們噴出毒液的射程可達到1~2公尺,為夜行性蛇類,白天通常都躲在洞穴內,一旦在夜間活躍時會更具有攻擊性,牠們遇到威脅者的應對方式會先停留在原地,抬起頭部打開頸部皮褶並噴出毒液,如果都無效的話才會採取噬咬的行為,當咬人的時候,牠們會用力的咬住並重覆的咀嚼以注入毒液,暹羅眼鏡蛇有時會被人類住區所吸引,因為這些地區及其周圍通常有大量的囓齒動物。

在野外,暹羅眼鏡蛇通常以小型哺乳動物、齧齒類、蟾蜍、小蜥蜴或其他蛇類為食,牠們屬於卵生蛇類,每年春初到夏末是暹羅眼鏡蛇的繁殖期,雌蛇的懷孕期可長達100天,每次可產下15~20枚卵,卵的孵化期取決於溫度,約48~70左右孵化,幼蛇體長約30~32公分,剛出生的幼蛇就會獨立行動,並已擁有完全發育的毒液系統,也已具有獵捕能力。

跟大多數的眼鏡蛇一樣,暹羅眼鏡蛇擁有神經毒(Neurotoxicity)細胞毒素(Cytotoxicity),毒液與毒性會因不同因素(例如飲食、地點等)而異,牠們的毒液對人類來說非常致命,中毒者最初先是傷口周圍疼痛、腫脹和壞死,然後開始身體癱瘓和伴隨而來的窒息,最後死亡,雖然目前已有暹羅眼鏡蛇的抗毒血清,但因為被咬者通常都聚集在農村地區,且抗毒血清的高昂售價使得採購與運送上的困難。

↑ 各種體色的暹羅眼鏡蛇,根據區域分布的不同,其個體之間的差異極大。

形態特徵:這是一種中等體型的眼鏡蛇,體長為1.2~1.6公尺,最大體重可達1600公克左右。與眼鏡蛇屬內的大多數其他眼鏡蛇相比,體型更為修長,體色為灰色、褐色或黑色,並綴有白色斑紋。這些白色斑紋的分布程度不一,個體差異的不同,有時只有一些小斑點,有時則是佈滿全身(除了背脊那道黑色的寬闊條紋外,甚至多到讓體色幾近白色)。其獨特的黑白相間在泰國中部很常見,而來自泰國西部的樣本大多是黑色,來自其他地方的個體通常是棕色的,暹羅眼鏡蛇的頸部皮褶背面大都有白色花紋。

 

※延伸閱讀:噴毒の眼鏡 — 唾蛇

 

訪客留言

發佈留言

Share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