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獨一無二 — 夜蝰

獨一無二 --- 夜蝰

獨一無二 --- 夜蝰

學    名:Causus rhombeatus (Lichtenstein, 1823)

中    名:夜蝰蛇、普通夜蝰蛇、菱形夜蝰蛇、惡魔夜蝰蛇、海角夜蝰蛇、非洲夜蝰蛇

科    名:夜蝰科(Causinae)

別    名:菱斑夜蝰、普通夜蝰、非洲夜蝰

分    布:主要分布於非洲東南部、西部、蘇丹、喀麥隆、尚比亞、安哥拉等撒哈拉以南的大部分地區,棲居在海拔2200公尺以下的熱帶草原、稀樹草原、林地與多岩地帶中。

生態習性:夜蝰亞科(Causinae)是為了夜蝰屬(Causus)而特別獨立出來的一個亞科,因為牠們無論是鱗片結構、生殖習性與毒性成份等都有別於典型的蝰蛇科,就演化來說夜蝰亞科成員更為原始,夜蝰亞科下已知目前共有六個品種被確認,各個品種之下皆無其他亞種,這邊主要介紹的是成員其中之一的“夜蝰”。

夜蝰行動速度很快,主要都在地面活動,但為了尋找獵物也偶爾會攀爬到樹上,同時牠們也是游泳高手,雖然稱之為夜蝰,主要為夜行性,但是也有不少發現在白天甚至熾熱陽光下活動的案例,在野外牠們主要以蟾蜍為食,但有時也會捕食青蛙或小型哺乳類,繁殖期時懷孕的雌蛇會產下約10~20枚的卵,卵可能在長達四個月左右才會孵化,剛出生的幼蛇體長約10~12公分左右。

歐美有少數爬蟲玩家飼養夜蝰,牠們個性大部分都很溫馴,也很穩定,除非發怒不然幾乎都不會有攻擊行為,而夜蝰一旦遭遇威脅,會盤起身體並壓扁膨脹,發出很大的嘶嘶聲並開始發動攻擊,夜蝰的攻擊速度很快,力道也很強烈,甚至會整隻彈跳起來噬咬;夜蝰的毒液屬於出血性毒,毒性不會很強烈,但遭到夜蝰咬到的後果可能很嚴重,因為牠們的毒腺很長,幾乎佔了身長的四分之一,一般出毒量約20~30毫克,最大出毒量可以達到300毫克以上,所以不能小覷。

形態特徵:中小型的毒蛇,平均體長約40~60公分左右,最大發現紀錄為一條採集自辛巴威的雄蛇,體長達到93公分,為夜蝰屬中體型最大的成員,身體粗壯,尾巴很短,吻端短而圓頓,體色為棕色、灰褐色或粉紅色,也可能是橄欖綠色,並佈有20~30個左右的菱形斑紋,體側則佈滿細碎的黑色小斑蚊,頭頂至頸後方有一個“人”字型的大斑紋。

 

※夜蝰亞科共有以下六個成員:

  1. 夜蝰 (Causus rhombeatus,Lichtenstein, 1823) — 即本文中的菱斑夜蝰,分布最廣的一種。
  2. 雙線夜蝰 (Causus bilineatus,Boulenger, 1905) — 主要分布於非洲的安哥拉、尚比亞等地區。
  3. 德氏夜蝰 (Causus defilippii,Jan, 1863) — 又稱巨吻夜蝰,分布於非洲東南部。
  4. 李氏夜蝰 (Causus lichtensteinii,Jan, 1859) — 分布於非洲的熱帶地區,包括尚比亞至喀麥隆一帶。
  5. 西非夜蝰 (Causus maculatus,Hallowell, 1842) — 分布在大部分非洲熱帶草原地區。
  6. 綠夜蝰 (Causus resimus,Peters, 1862) — 分布於多數非洲熱帶地區。
訪客留言

發佈留言

Share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