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少見の蛇 — 紅尾管蛇

▲紅尾管蛇的幼體在體色表現上較為鮮豔,據推測可能是模仿華珊瑚蛇屬(Sinomicrurus)的警戒色。

學    名:Cylindrophis ruffus (Laurenti, 1768)、Anguis ruffa (同種異名)

英    名:Red-tailed Pipe Snake、Red Cylinder Snake、Common Pipe Snake

科    名:筒蛇科 (Cylindrophiidae)

別    名:紅尾筒蛇、普通管蛇

分    布:東南亞的緬甸、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寮國、越南與中國等地。棲居在土質鬆軟且潮濕的耕地、森林、落葉堆、沼澤、稻田、排水溝與花園中。

生態習性:對很多的台灣爬蟲愛好者來說,紅尾管蛇這個名字似乎很陌生,而確實這種蛇類在寵物市場中也比較少見,之所以少見並不是牠們很稀有,本種在亞洲分布其實還挺廣泛,主要是因為紅尾管蛇無論在棲息環境與食性上來說都很特殊,而且市場中能見到的都是野生個體,體內外寄生蟲都很多,不是很容易養得活,外觀也算不上很有特色,修羅第一次飼養(也是最後一次)的時候是在2007~2008年左右了吧~那時一位友人贈送我一條他已經養了一陣子的健康成體,很幸運的這條個體適應了人工環境也願意進食小白鼠,大概也是當時進口數十條中唯一存活的一條了,直到2021年也沒看過有人再引進了。

▲修羅於2007~2008年左右時所飼養的紅尾管蛇個體,為某位友人所贈,很幸運的順利適應人工環境,也會進食小白鼠。

野生的紅尾管蛇多數都生活在潮濕到已經出水的環境中,是鑽穴高手也是游泳好手,在野外通常只以魚類(特別是身形細長的鰻魚或鱔魚)、其他蛇類、兩棲類、蚯蚓、昆蟲或小蜥蜴為食,這種蛇類最特殊的習性就是一旦受到威脅時,會先將頭部埋在蜷曲成一團的身體中間,然後攤平尾部並高舉起來,有時也會搖動尾巴,露出尾部末端的紅色特別明顯,據學者推測應該是用來威嚇天敵或是讓對手搞不清楚頭部在哪裡而無法正確攻擊;紅尾管蛇個性普遍膽小而溫馴,也許有些許神經質,但幾乎不會張口咬人,大多數都在夜間活動,下雨過後會紛紛出現在地面甚至在公路上遊走,所以也常常成為被路殺(Roadkill)的對象之一,屬於胎生的蛇類,每次產下約2~12條,最多達16條的幼蛇,幼蛇平均體長約18~20公分左右。

形態特徵:體長約0.7~1公尺左右,全身呈圓柱形,頭小而圓鈍,眼睛小,其體色為深紫色到黑色都有可能,並有不太明顯的淺色帶紋,鱗片在光線下會反射出彩虹般的光暈,腹部佈有白色的橫條斑塊,短而圓的尾部為亮紅色或橙色。

 

※附    註:在2015年時,有一些學者(Amarasinghe et al,)將產於新加坡的紅尾管蛇族群單獨命名為Cylindrophis mirza,不過此一分類也受到其他研究人員質疑其有效性(Kieckbush et al, 2016);值得一提的是,紅尾管蛇的模式標本標示為蘇利南(南美洲),不過可能只是誤植,因為紅尾管蛇的主要產地並不在美洲而是亞洲。

訪客留言

發佈留言

Share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