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名:Gekko kuhli (Stejneger, 1902)、Ptychozoon kuhli (同種異名)
英 名:Kuhl’s Flying Gecko、Common Flying Gecko、Gliding Gecko、Kuhl’s Parachute Gecko
科 名:守宮科 (Gekkonidae)
別 名:褶虎、飛守宮、庫爾氏飛守宮、亞洲飛守宮
分 布:廣泛分布於泰國、印尼、印度、馬來西亞、緬甸與新加坡等東南亞多個國家;棲居在海拔800公尺以下的沿海樹林、熱帶雨林、森林或次生林中。
生態習性:飛蹼守宮算是東南亞分布最廣、數量也最多的守宮之一,台灣的爬蟲寵物市場一直以來都有固定的進口,售價也並不高,只是可能因為其體色並不鮮豔,名字不夠響亮的關係,在台灣飼養的人始終不多,但事實上飛蹼守宮體質很強健個性也不是很神經質,是一種很好飼養的物種,人工飼養一段時間的飛蹼守宮可以說完全不怕人,反而還可以有一定的互動,也會接受飼主手動餵食,以會爬牆的守宮類來說,其實是蠻推薦初學者體驗的一個物種。
飛蹼守宮的種小名是為了紀念德國的動物學家海因里希·庫爾(Heinrich Kuhl)而命名,通常以樹棲為主,幾乎不會下到地面上,飛蹼守宮全身鬆垮垮的皮膚與其腳趾間的蹼狀構造可以增加空氣的阻力,除了可以讓牠們在樹林間移動跳躍時起到滑翔的作用之外,其不規則的形狀、輪廓與身體上的花色更可以讓牠們在佈滿苔癬或地衣的樹幹上棲息時達到完美的隱形效果;跟大多數的守宮一樣,飛蹼守宮也是屬於夜行性的,主要以昆蟲、蜘蛛等節肢動物為食,雖然善於跳躍但移動速度並不是很快,而牠們在國外被當成寵物飼養早就已經行之有年了。
關於飼養:飛蹼守宮在東南亞分布很廣泛,在產地族群數量也很多,所以常常被大量且廉價的進口,主要都是野生個體,飼養飛蹼守宮使用壓克力箱、玻璃缸或網籠都可以,重點是環境要足夠通風且要挑高,裡面種植一些觀葉植物,也可以直接使用人造藤蔓或植物,但必須避免使用過於尖銳粗糙的擺飾物,因為飛蹼守宮的皮膚很脆弱容易受傷,底材使用比較能保濕的椰纖土或樹皮屑,濕度必須維持在70~80%左右,每天固定在裡面噴灑二到三次水;牠們通常只會喝樹葉上或玻璃上的水滴,當然也可以放置一個水盆維持固定的環境溼度,環境溫度建議設定在攝氏28~32℃左右即可,餌料就提供蟋蟀、櫻桃蟑螂、麵包蟲或大麥蟲,並搭配純鈣粉與綜合維他命;因為牠們是夜行性,所以UVB則可以省略不用。
如果準備的飼養容器不是很大,建議裡面最好是飼養剛好一對飛蹼守宮就可以了,如果飼養了兩隻以上的雄守宮,很可能會在繁殖期的時候因為爭奪交配權而打架受傷,不然就是體型較小的個體被體型大的給吃了,最為理想的就是一個容器內都飼養母守宮,公的就乾脆都分開單獨飼養,等到要進行繁殖的時候再將公的放入母的容器內;如果順利養得健康的話,要嘗試人工繁殖飛蹼守宮並不難,懷孕的母守宮每次會產下2顆硬殼的鈣質卵,卵可能會黏在飼養容器內的任何地方,只要環境溫溼度都維持穩定,應該可以在80~90天後自然孵化,飛蹼守宮在人工飼養中的壽命約5~8年左右。
形態特徵:體長可達15~22公分左右,頭部大而略呈三角形,全身都非常扁平,在其頭部、腿部、趾及尾的兩側都有大而明顯的皮瓣,身體兩側具有皮褶,皮褶展開寬度約可達身寬的一半,尾部皮瓣呈粗鋸齒狀很寬且與體軸呈垂直,末端呈寬鈍形且皮瓣癒合無鋸齒,尾部也有自割行為,但重新長出來的尾巴就沒有兩側的鋸齒狀構造了,趾頭呈湯匙狀,具有發達的蹼膜,體背面有疣鱗,雄性個體具明顯鼠蹊孔,體背側面為棕色或灰棕色,雜有暗棕色波形斑紋,體色會隨著環境而有一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