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名:Ovophis monticola (Günther, 1864)、Trimeresurus makazayazaya (同種異名)
英 名:Mountain Pitviper、Mountain Viper、Oriental Mountain Pitviper、 Gaoligong Mountain Pitviper、Taiwan mountain pitviper、Alishan Habu(日名)
科 名:蝮蛇科 (Crotalinae)
別 名:山烙鐵頭、瑪家龜殼花、黑斑竹葉青、山竹葉青、台灣山烙鐵頭
分 布:台灣亞種分布於台灣、越南、中國東南部等地,棲居在海拔800~2000公尺左右的山區森林底層中,但以台灣北部較為常見。
生態習性:除了菊池氏龜殼花之外,阿里山龜殼花也算是數量比較稀少的毒蛇之一了,但是因為牠們棲息的海拔較低也較廣,所以在能見度上還是比菊池氏龜殼花來的多一些,全台灣的中低海拔的山區都有可能遇見牠;屏東縣的瑪家鄉為排灣族瑪卡札亞札亞社(Makazayazaya)的居住地,在排灣族語中是指「傾斜的山坡地」,意指其部落是居住在溪流坡地上,而這裡同時也是阿里山龜殼花的模式標本產地,阿里山龜殼花的另一個名稱「瑪家龜殼花」就是因此而來。
阿里山龜殼花的學名與其分類直到目前也不是很統一,光是政府公告的資料就有山烙鐵頭台灣亞種(Ovophis monticola makazayazaya),還有獨立種的阿里山龜殼花(Ovophis makazayazaya),然後還有學者認為阿里山龜殼花與Ovophis這一屬的龜殼花差異很大,因此覺得其學名應該為(Trimeresurus makazayazaya),是否為台灣特有種或是特有亞種到現在仍有爭議,修羅在查資料時也是看得霧煞煞,畢竟學術分類這種事情也不是我們可以去了解的,反正就是寫一個介紹,一般人看得懂就好。
雖然阿里山龜殼花能遇到的機率比菊池氏龜殼花來得高,儘管全台灣各地都有發現紀錄但分布點都相當零散,學術界與相關醫療機構能取得的樣本並不多,對其毒性成分尚無很深入的研究,所以目前也還沒研發專用的抗蛇毒血清;牠們是屬於夜行性的毒蛇,白天會躲在落葉堆、倒木下或岩縫中,具有強烈的出血性毒,行動雖然緩慢但攻擊速度很快,在野外通常以小型哺乳類動物為食,每年夏季開始是阿里山龜殼花的繁殖季,雌蛇每次會產下約3~10枚、最多達18枚的卵,卵在經過約30~40天左右會孵化出全長約18公分左右的幼蛇,雌蛇會有護卵的行為。
形態特徵:阿里山龜殼花屬於中型的毒蛇,一般體長約60~80公分,最大發現紀錄達到120公分,身形粗短,尾巴也很短且通常會有白色小斑點,頭部呈明顯的鈍三角形,眼睛下方有著黑色縱帶延伸至頭後下方,具有一對頰窩,體色為紅棕色或橘紅色,並有深褐色與鑲黑邊的鞍型斑蚊,腹部為白色或灰色,並有黑色與深灰色交雜出馬賽克般的斑紋,頭頂為橘紅色或紅棕色,這也是生態攝影者暱稱牠們為「小草莓」的原因。
◎附 註:阿里山龜殼花在1930~1980年整整50年內從未有發現紀錄,曾經一度以為已經滅絕,台灣遭到阿里山龜殼花咬傷的案例據我所知有一起,所幸經由台中榮總判斷使用一般龜殼花的血清而治癒;目前阿里山龜殼花在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中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
※山烙鐵頭共有四個亞種:
- Ovophis monticola monticola — 指名亞種,模式產地在尼泊爾與印度錫金,分布於尼泊爾、印度、緬甸、泰國、馬來半島、印尼與中國的西藏、雲貴高原、橫斷山及其周圍山區等地。
- Ovophis monticola makazayazaya — 台灣亞種,模式產地在台灣屏東,分布於台灣、越南、中國東南部等地。
- Ovophis monticola zhaokentangi — 貢山亞種,模式產地為雲南貢山,分布於中國的雲南與其周邊等地。
- Ovophis monticola orientalis — 華東亞種,模式產地為福建邵武,分布於中國的雲貴高原以東到東南沿海等地。
※延伸閱讀:台灣特有 — 菊池氏龜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