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奇の蟒 — 亞洲岩蟒

▲分布最多而且也最廣泛的指明亞種緬甸岩蟒。

學    名:Python molurus (Linnaeus, 1758)、Python bivittatus (Kuhl, 1820)

英    名:Asian Rock Python、Indian Python、Black-Tailed Python、Indian Rock Python

別    名:緬甸蟒、印度蟒、錫蘭蟒、印度虎紋蟒、黑尾蟒、琴蛇

科    名:蟒蛇科 (Pythonidae)

分    布:亞洲的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南部、孟加拉國、緬甸、泰國、寮國、越南、柬埔寨、馬來半島與印尼的一些島嶼;中國包括香港、四川、雲南,東至福建、南至海南島;台灣的金門證實緬甸蟒為金門原生種;棲居在低矮的季風林、乾燥林地與稀樹大草原。

▲亞洲岩蟒的分布區域。

生態習性:亞洲岩蟒可能是爬蟲寵物界中知名度最高的蟒蛇之一,亞洲岩蟒在世界各地作為寵物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尤其是其中的緬甸岩蟒,更是培育出了非常多樣的體色表現,牠們是夜行性的蛇類,也是游泳高手,甚至可以在水下潛伏達30分鐘以上,雌蛇一般可以產下約12~36枚卵,而體型夠大的雌性亞洲岩蟒記錄上產下多達100枚的卵,並有非常奇特的護卵與孵卵行為,產卵後的母蛇會用身體包圍住卵,利用身體肌肉的收縮來自體產生溫度,幫助卵的孵化。

儘管多數的亞洲岩蟒性情溫馴而且售價便宜(尤其是緬甸岩蟒),其多樣的體色對人們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其成長後巨大的體型常常會讓一些業餘的飼養者們感到吃不消,牠們的胃口非常大,成長相當快速,不僅是食物取得的不便,還有其大量的蛇糞,無論是照顧餵食或清理空間都需要耗費很多心力,儘管人工飼養的亞洲岩蟒很溫馴,但其碩大的體型常常無意間會造成飼主的傷害甚至導致死亡(已有多起案例),在世界各地已經造成了很多的棄養潮,所以亞洲岩蟒實在是不適合也不建議初學者飼養。

作為入侵種,亞洲岩蟒原產於東南亞地區,但其亞種緬甸蟒作為一種流行寵物,已經遍及世界各地,在美國因為飼養緬甸蟒的各種因素而棄養,已經成為美國某些州的主要入侵種之一,尤其在佛羅里達州,1979年首次在大沼澤國家公園發現緬甸蟒,其繁衍的速度相當驚人,巨大的體型使牠們幾乎沒有天敵,連短吻鱷都是牠們獵食的目標,美國當局已下令禁止進口緬甸蟒,開放民眾捕捉獵殺,甚至是食用。

形態特徵:亞洲岩蟒是世界最大的蛇類之一,體長一般4~5公尺,最大可達7公尺,重達91公斤,在金氏世界紀錄中,體型最大的蛇類就是美國伊利諾州蛇類野生動物園中的一條緬甸蟒,其體重達到183公斤,體長則為8.2公尺(但此紀錄已確定為過於誇大),成體亞洲岩蟒的身體圍度相當驚人,雌性體型大於雄性。垂直的瞳孔會圍著光線放大縮小,虹膜是明顯的金黃色;其黃色或灰色的身體上有大塊不規則的鞍形花紋,使亞洲岩蟒非常容易辨認,頭頂上有個比例很大的箭矢狀褐色斑紋。



指名亞種印度蟒,僅分布於印度及斯里蘭卡,鞍型斑塊邊緣明顯鋸齒狀,頭部箭矢花紋模糊而不完整。

 

▲可能是錫蘭蟒,尚未被正式認可的亞種,主要分布於斯里蘭卡,頭部花紋幾乎已不呈現箭矢狀。

 

▲印度蟒(上)與緬甸蟒(下)的頭部區別。

 

緬甸蟒在金門:近年根據史料考據發現,金門早在1951年前後,就有多起蟒蛇捕獲紀錄,只是一直未受到學者的重視,而金門又時有外來野生動物的侵入,當地民眾一度認為緬甸蟒是走私者丟包所遺留下來的外來族群。

根據2011年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林思民研究團隊的調查,金門緬甸蟒早在1950、1960年代就有記錄,1950年捕獲4條,1960年捕獲2條,2010年更捕獲20多條。林思民從民國99年開始進行為期2年的「金門地區緬甸蟒現況調查」計畫,研究團隊更收容了從金門捕捉到的10多尾緬甸蟒。金門從民國92年到100年間,一共捕獲到37條緬甸蟒,大多是由消防隊所捕獲。

林思民研究團隊利用DNA進行比對,發現金門的緬甸蟒與福建省沿岸的族群,在遺傳上較為接近,進一步證明蟒蛇為金門土生土長的原生動物。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刊載於學術期刊Zoological Studies。這是台灣第一次針對野生蟒科動物進行正式調查報導,也讓台灣的金門地區成為世界上「戰地的特殊背景幫助保育稀有野生動物」一個全新案例。


※保育狀態:
亞洲岩蟒在國際上,被IUCN紅色名錄列為近危(NT),原因是商業濫捕;在CITES華盛頓公約中,列為附錄II級保育動物,買賣需要證書。

在香港,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第170章,緬甸蟒屬於受保護物種;而在中國,緬甸蟒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然而在台灣,因為緬甸蟒直到近年才被證實為金門原生種,所以台灣方面尚未評估是否列入保育。

 

※亞洲岩蟒目前有以下亞種:

  1. Python molurus molurus (Linnaeus, 1758) — 指名亞種印度蟒,僅分布於印度及斯里蘭卡,鞍型斑塊邊緣明顯鋸齒狀,頭部箭矢花紋模糊而不完整。
  2. 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Kuhl, 1820) — 分布最廣泛的緬甸蟒,也分布於台灣金門,其體色顏色較深。
  3. Python molurus pimbura (Deraniyagala, 1945) — 錫蘭蟒,尚未被正式認可的亞種,主要分布於斯里蘭卡,頭部花紋幾乎已不呈現箭矢狀。

 

◎一些緬甸蟒變異個體,種類太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延伸閱讀:
金門地區緬甸蟒現況調查成果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446698

 

※早期在金門出現大蟒蛇(緬甸岩蟒)的新聞剪報:

 

訪客留言

發佈留言

Share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