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澳洲の惡魔 — 多刺魔蜥

澳洲の惡魔 — 多刺魔蜥


學    名:Moloch horridus (Gray, 1841)

英    名:Thorny Devil、Thorny Dragon、Mountain Devil、Thorny Lizard、Moloch

科    名:飛蜥科 (Agamidae)

別    名:澳洲棘蜥、澳洲魔蜥、澳洲刺蜥、澳洲角蜥、魔角蜥

分    布:澳洲的北領地、昆士蘭、西澳與南澳;棲居在乾燥沙漠、熱帶草原、沙丘與沙漠灌叢中。

生態習性:我想在澳洲產的蜥蜴中,除了鬃獅蜥之外,知名度最高的應該就算是這隻外表可怕但其實個性很溫馴的小傢伙了吧~多刺魔蜥的外觀也許挺可怕,但事實上牠們個性非常溫馴而膽小,根本不會咬人,不過這種蜥蜴在寵物市場上售價一直非常高昂,台灣多年前也曾經進口過,無論是在國內或是國外,多刺魔蜥的售價都差不多在數十萬元台幣以上,真算得上是有錢有愛才能養得起的寵物。

為了適應沙漠的嚴苛環境,多刺魔蜥演化出了一些相當特殊的生存機制,牠們皮膚表面結構有一些細微而層疊的紋路,可以透過毛細或虹吸作用收集潮濕地面或早上凝結在身體上的水氣,事實上王者蜥(Uromastyx sp.)也具有同樣的機制;平常牠們在行走時會像變色龍一樣時而迎風搖擺,察覺問題時則會靜止不動,雖然多刺魔蜥行動速度緩慢,但一有狀況時牠們在急速奔跑的時候相當快,衝刺的速度據說可達每小時60公里,而遇到掠食者時,牠們會吸入大量空氣使身體膨脹變大,企圖讓掠食者害怕,或者無法吞嚥。

在野外多刺魔蜥通常只會在白天活動,牠們會用短而具有黏性的舌頭去舔食獵物,而多刺魔蜥最喜歡、或者可以說是唯一吃的食物就是螞蟻,有時候一頓甚至可以吃下多達1800~2000隻,跟美國的角蜥類一樣,牠們對蟻酸可能有很大的依賴性,所以在人工飼養時雖然可以餵食針頭蟋蟀,但必須定時補充蟻酸粉才能維持牠們的營養所需,至少一個禮拜補充一次,蟻酸粉在幾年前台灣市面上已有販售,價格並不貴。

◆感謝香港爬友Y P NgaiChan Tai Man的飼養經驗分享,在他們飼養過的幾隻多刺魔蜥中,沒有一隻會吃針頭蟋蟀,牠們似乎只吃螞蟻。


▲飼養多刺魔蜥與美國角蜥必須要準備的蟻酸粉,目前在台灣市面上並不難買到,價格也不貴。

 


▲多刺魔蜥會用短而具有黏液的舌頭舔食螞蟻,每頓可吃下1800~2000隻,最高紀錄可吃下3000隻螞蟻。

沙漠的日夜溫差很大,白天多刺魔蜥在攝氏25℃以上才會比較活躍並獵食,每年的8~12月是多刺魔蜥的繁殖期,交配後的雌蜥會將卵產於砂質洞穴中,每刺產卵約3~10枚,孵化期約90~130天左右,孵出來的幼蜥會先將卵殼吃掉,出巢之後就可以獨立生活獵食,幼蜥需經過2.5~3年才可達到性成熟,有數據指出,多刺魔蜥也可能擁有儲精的機制,其壽命平均為10~12年,最高紀錄可達到20年,也算是長壽的蜥蜴了。

形態特徵:屬於中型蜥蜴,全長約18~21公分左右,雌蜥通常大於雄蜥,其體色會隨環境與溫度改變,可能是黃色、紅色、橄欖色或棕色,這在沙漠中提供了很好的偽裝;較長的尾巴有助於牠們保持移動時的身體平衡,全身布滿角狀刺的外觀讓牠們被稱呼為「惡魔」,這種蜥蜴最特別的是牠們的頸部具有一個大肉瘤,兩邊各長一根刺,有助於混淆敵人找不到頭尾,跟美國的角蜥不同,多刺魔蜥身上所有的角質刺內並不具有骨骼。

※附    註:雖然多刺魔蜥是澳洲相當具有代表性的物種,但是生物學家對牠們的種群與分布數量仍不太確定,也許很普遍,所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將牠們歸類為“最不關注”的(LC, 2017)。

可能因為外型的關係,多刺魔蜥的屬名為神話中的火神(Moloch)摩洛,僅一屬一種,Moloch在希伯來文原意為『王』(king)。聖經《舊約全書》時代生活在外約旦南部的亞捫人(Ammonites)之神。孩童被放置在他炙紅滾燙的手臂上獻祭。墮落天使之一,衝動好鬥,主張與上帝決一死戰。

◎延伸閱讀:小小巨人 — 巨型角蜥

 


 

訪客留言

發佈留言

Share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