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確定一隻蛇類或蜥蜴的溫濕度設定,修羅在這裡告訴大家一個飼養爬蟲的萬用法則,可以套用於大多數的典型爬蟲,而這是我三十幾年來的的經驗,如有錯誤,還望不吝賜教。
※通常要飼養一隻蛇類或蜥蜴,除非是有特定棲息地或特定需求,常規來說牠們的適應溫度,都在26~32,較高一點是28~35攝氏度左右即可,溫度計與定時器是你的好夥伴,例如玉米蛇、王蛇、奶蛇、豬鼻蛇、球蟒、緬甸蟒、網紋蟒、紅尾蚺等等,這個溫度梯度都是可以套用的。
※以環境濕度來說,除非牠是很極端的雨林種或沙漠種,需要非常高的溼度或非常低的溼度,不然濕度就維持在60~70%即可,80%已經算很高而且會長霉了,而飲水盆是絕對必要的設備;飲水盆不僅可以提供寵物的飲水,其蒸發出來的水分更可以有助於保持環境的溼度。
※一般蛇類、守宮在飼養時其實完全不用照射燈光與UVB,因為牠們多數都是屬於夜行性的,除非是比較少見的日行性種類;一般蜥蜴例如綠鬣蜥,鬃獅蜥,南美蜥、以及各種巨蜥其實都很需要曬到紫外線,說真的如果只是使用一般UVB燈泡,那是絕對不夠的,一要定期去曬太陽才能補足牠們原本所需的紫外線,曬太陽的頻率方面,建議是一個禮拜至少兩次,而曬太陽的時間也要看季節與太陽的大小,夏季很熱太陽特別大時請別超過十五分鐘,冬季可以斟酌曬到半小時。
不過,曬太陽其實是一種蠻見仁見智的事情,如果你是用整理箱或者任何有限制到爬蟲移動能力的話,就必須如同我上述所說的,夏季很熱太陽特別大時請別超過十五分鐘,冬季可以斟酌曬到半小時;如果爬蟲是可以自由移動的話,這樣曬的時間就可以沒有限制,因為牠們如果覺得夠了或太熱,會自己移動去尋找避開太陽的遮蔽物,不過,前提是週邊附近確實會有遮蔽物。
※需要特別注意溫溼度或飼養環境的兩棲爬蟲物種,通常就是一些箭毒蛙、變色龍、虹飛蜥、王者蜥、沙漠角蜥、亞洲冠蜥屬等等;需要照射燈光與UVB的蛇類與守宮,美國青蛇是一個典型例子,守宮當然就是日守宮之類。
在我的經驗裡,我所接觸到的亞洲冠蜥屬,就是山冠蜥、火冠蜥、十字領蜥這種的,進口到台灣全部都是野生的,所以牠們需要的環境與溫度設定就必須特別貼近原生雨林環境,尤其是飲用水方面絕對不能給自來水,因為牠們所棲居的地方大多人煙罕至,水質也是乾淨無汙染的,至少要提供礦泉水或RO逆滲透水,等級要比照箭毒蛙飼養。
※陸龜、水龜之類的,我想我也不用在本文贅述太多了,畢竟養龜的爬友更多,累積出來的經驗會比我更多,不過對於龜類的一些普遍物種,例如印度星龜、蘇卡達、亞達伯拉與豹龜,我上述的溫度與濕度,其實還是可以通用的,只是需要微調一下,例如紅黃腿之類的象龜,濕度就要高一些,野生的紅黃腿在雨林雨季、洪水氾濫的時候可是會游泳的。
※白化症(Albino)的爬蟲很漂亮,我們都知道,但是白化症就是因為缺少黑色素(Melanin),對陽光或紫外線都非常敏感,所以基本上牠們抵抗紫外線的能力很弱,室內飼養可以使用紫外線較弱的UVB燈具,但是盡量避免陽光持續直接曝曬,久了就會灼傷,這跟人類、哺乳類還有爬蟲類都一樣,所以,你把一條黃金蟒或白化綠鬣蜥拿去參加曬爬團放著去曬太陽,其實那可能會致命的。
白化症(Albino)的龜類是一種很矛盾的存在,所有的兩棲爬蟲中,水陸龜在發育成長的時候,甲殼的發展非常需要足夠的鈣質,而鈣質的吸收與合成也非常需要足夠的UVB來幫助,但是缺少黑色素(Melanin)的龜類卻不能長期接觸紫外線,所以一旦決定飼養白化的龜類,一定要非常細心的照顧,不然最後多數可能都會甲殼變形、軟殼或發育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