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名:Corallus caninus (Linnaeus,1758)
英 名:Emerald Tree Boa
別 名:翡翠蟒、翡翠蚺、翡翠樹蚺
科 名:蚺蛇科(Boidae)
分 佈:主要分布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流域,包括哥倫比亞南部、法屬圭亞那、厄瓜多爾東部、秘魯東部、玻利維亞北部、巴西北部、委內瑞拉至蘇利南及圭亞那最北部。棲居在低地高濕度的熱帶雨林或沼澤森林中。
生態習性:屬於樹棲性胎生蛇類,每次產下大約6~14條小蛇,體型更大的雌蛇產下的數量可能會更多,最多紀錄為20條,只是較為罕見,剛出生的幼蛇體長約40~50公分,翠綠樹蚺是行動敏捷的攀爬蛇種,成蛇以勒斃方式來獵食哺乳類及鳥類,幼蛇則以蜥蜴為食。飼育時需要在高濕度的條件下進行,且籠子要有相當的高度才行,溫度保持在26~32℃,到了夜間,得降低大約5℃左右。應將牠置放在較結實的木上,使之固定,也可以放進觀葉植物等,牠的特性是會將尾部纏在樹枝上,並盤成一團而休息。可用噴霧器使身體保持濕潤,餌料方面可以投餵小雞、鳥類及小白鼠等。
翠綠樹蚺的壽命可達20~30年,人工圈養紀錄為一隻野生成體在動物園被飼養了15年,從幼體到性成熟雄性約3~4年,雌性則必須要4~5年;以前學者們皆認為,翠綠樹蚺是以鳥類為主食,但是最近透過學者解剖其身體,發現胃裡面的殘留物大部分其實是一些小型哺乳動物,而翠綠樹蚺的幼蛇與亞成蛇主要是獵食小蜥蜴或者蛙類,而且蛙類特別多是瞻星蛙科(Centrolenidae)的玻璃蛙類(Glass Frogs)成員;牠們獵食時,會將上半身與頭部垂降至離地面數公分而靜止不動,等待經過的小型哺乳動物或是蜥蜴青蛙;雖然翠綠樹蚺主要為樹棲性,幾乎不會離開樹上,但為了可以曬到太陽,牠們偶爾也會下到地面上。
型態特徵:全身呈鮮明的綠色,並有白色斑紋沿著身體背部中央分布,兩側下邊及唇鱗為黃色,腹面則為白色,細長的吻部鱗片內有熱感應頰窩;同次產下的一窩幼蛇可能是綠色、紅色、黃色或這些顏色的混合色,經過九到十二個月後才會逐漸轉變為成蛇體色。體長會達到1.5~1.8公尺公尺左右。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蛇因為在野外常常會捕食一些鳥類,為了能刺穿鳥類羽毛,牠們吻端的經過牙齒高度發育,特化為特別長甚至可以摺疊的構造。
翠綠樹蚺只棲息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海拔在1000公尺以下(平均海拔200公尺),年降雨量超過1500毫米,有學者在蘇里南南部,委內瑞拉南部,哥倫比亞,秘魯和巴西發現一些翠綠樹蚺的身體中央帶有白色的縱線,個性較沒那麼神經質,而且體型比較大(2.1~2.7公尺)的個體,曾經被學者命名為Corallus batesii(Gray,1860),但多數學者認為只是個體差異,近年經過學者的分析比對其特徵差異,2009年正式將這種帶有縱線的個體確定為不同種,維持原本拉丁學名。
※附 註:翠綠樹蚺與綠樹蟒兩者就外觀來說看來極為相似,甚至行為食性都一樣,這就是所謂的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但細看之下還是有分別的,綠樹蟒與翠綠樹蚺的外觀基本分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