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自從2013/07/28這天最後一次野探之後,我到現在四年沒有再真正的去山上了,想到這篇居然都還沒寫出來,我只好憑著我的記憶,把它還原出來,雖然這次行程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但也看到了不少東西,我也很訝異這麼過度開發的陽明山,還是有人煙稀少的某處,棲息著傳說中的稀有神獸。
因為乾女兒之前一直說想跟我們一起去跑跑山找動物,而這天剛好志明晚上也有空,所以我下班之後立馬從淡水衝去中和與志明會合,我們在南勢角捷運站會合後,不囉嗦馬上出發!!!
▲其實並不意外的,剛開始路上總會看到一些被路殺的動物,像這隻常見的紅斑蛇(Dinodon rufozonatum)。
然後又看到了這條剛被輾過不久的大頭蛇(Boiga kraepelini)灰色型,一種常見,具有後溝牙的樹棲蛇類。
▲大頭蛇有另外一種型態褐色型,常常被不了解的民眾誤認為龜殼花,因為牠也具有三角形頭部,但事實上,大頭蛇具有後溝牙,毒性只是很輕微,與具有大型前管牙的龜殼花其實完全不一樣。
因為這條大頭蛇剛剛死亡,要拍各個細節很好拍,所以這裡就順便來個機會教育,這就是蛇類所謂的後溝牙位置特寫,在台灣除了台灣赤鍊蛇(Rhabdophis tigrinus formosanus)可能致命(其近親日本赤練蛇在日本有致死案例,台灣尚無)之外,其他具後溝牙蛇種除非人本身有過敏體質,不然是幾乎沒有影響的。
然後我們走著走著,也遇到了同樣是灰色型的大頭蛇,不過這一隻是活生生的!!!
單眼拍出來的果然才是王道,這條大頭蛇還蠻稱職的讓我們乖乖拍照~~~~XXDD
當然拍完之後,我們就讓這條蛇回歸自然啦~~特意抓到路旁讓牠離開,不要再跑到路中間被路殺了…………….。
志明真不愧是練家子,有他在山路的帶領,我有幸第一次見到,在台灣能見度非常低的福建頸斑蛇(Plagiopholis styani)!!!
福建頸斑蛇原本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東南部,而在1999年才首次出現於台灣動物物種名錄的新蛇類,當初還被認為只是斯文豪氏游蛇(Rhabdophis swinhonis)的個體變異。
後來我們突然發現到這一隻,體型不小的鬼豔鍬形蟲(Odontolabis siva)長牙型雄蟲,目測有九公分了,其實我一直對鬼豔鍬形蟲的拉丁種名Siva很感興趣,Shiva是印度的濕婆神,是否因為牠們的長牙長得像濕婆神手上的三叉戟?? XXDD
陽明山擎天崗一帶,其實數量還不少的台灣小毛氈苔(Drosera spatulata),這其實不好種,不懂的人請不要隨意拔回家。
最後,我們來的一個秘密基地,來探訪另一個嬌客 — 早期俗稱紅豬母的赤腹游蛇(Sinonatrix annularis)!!!
赤腹游蛇曾廣泛分布於臺灣全島10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地區,數量已大幅銳減,只有少數地區仍存在著具有較多個體的觀察紀錄,現在赤腹游蛇跟牠的表親白腹游蛇(Sinonatrix percarinata)相比起來,卻是少見多了,所以目前台灣野生動物保育名錄列為二級保育動物。
赤腹游蛇跟白腹游蛇同樣都是水棲性蛇類,牠們整天幾乎都會待在水裡,但牠們跟另外兩種真正的水蛇 — 唐水蛇(Enhydris chinensis)和鉛色水蛇(Enhydris plumbea)是完全不一樣的種類,唐水蛇跟鉛色水蛇是具有後溝牙(Opisthoglyphic Teeth)的,赤腹游蛇跟白腹游蛇並不具有後溝牙。
隨便亂拍一張斯文豪氏赤蛙(Odorrana swinhoana)綠色型,以前都認為斯文豪氏赤蛙就是這種顏色,後來經過研究與樣本收集,才發現牠們不僅只有綠色型,還有褐色型、更夢幻的藍色型,可惜修羅目前還沒見過藍色型的個體。
即將臨盆的印度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這是台灣僅有一種胎生的蜥蜴,更神奇的是,牠們過冬時儲存脂肪的地方居然是肝臟!!!這樣不會變成脂肪肝嗎??? XXDD
最後我們在陽明山遇到的,也可以算是傳說級的神獸了,紅竹蛇(Elaphe porphyracea kawakamii),因為是台灣特有亞種,所以特別用三名法。
這隻還算是亞成蛇,所以身上花紋跟黑斑還很明顯,等到成體之後花紋會變模糊了,但還是很漂亮,這種蛇在台灣原本因為稀有而被列為二級保育類動物,不過就在2008年的時候就被除名了。
最後,就翻開這張陽明山的夜景,結束這回合~四年前的遊記,現在拿來塞網誌,真是不好意思啊各位~~~XXDD
※延伸閱讀: 亞洲美蛇 – 紅竹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