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名:Sphenodon punctatus (Gray, 1842)、Sphenodon guntheri (Buller, 1877)
英 名:Tuatara (毛利語:背上的山峰)
別 名:喙頭蜥、鱷蜥、刺背鱷蜥、紐西蘭鱷蜥
科 名:楔齒蜥科 (Sphenodontidae)
分 佈:分佈於紐西蘭周邊的離島,棲居在岩石遍布的地帶。
生態習性:外型像蜥蜴的楔齒蜥正確來說,牠們並不能算是蜥蜴,因為牠們在骨骼構造上並不相同,所以在系統分類上也完全不同,因此楔齒蜥從爬行綱之後就開始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分類—>喙頭目(Rhynchocephalia)—>楔齒蜥科(Sphenodontidae)—>楔齒蜥屬(Sphenodon),全部成員僅1科1屬2種,而且僅分布於紐西蘭。
楔齒蜥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爬蟲類,根據所發掘到的化石顯示,牠們古老到兩億多年前就已經存在地球上,那個時候可能連恐龍都還沒出現,不過楔齒蜥還是屬於變溫動物;牠們的新陳代謝很慢,如果依照學者估計,牠們可能是目前所有爬行類成長速度最慢的,平均壽命可達60年,而雄楔齒蜥壽命更可以超過100年以上,2009年有一則紀錄,一隻可能是首度交配的雄蜥已經活了111年。
楔齒蜥主要為夜行性,但其實白天偶爾也會出來活動,也會趴在岩石或木頭上曬太陽取暖,幼蜥會躲在枯木或岩石縫中,通常以無脊椎動物、蜥蜴、海鳥的雛鳥或鳥蛋為主食,能適應相當低的溫度,經觀察牠們在攝氏低至5°C時仍會活動,但也非常不耐高溫,最適應的溫度為攝氏16〜21°C左右。成年的楔齒蜥每四年才會經過一個繁殖期,特別的是雄性楔齒蜥並不具陰莖,而牠們交配的方式就跟鳥類差不多;雌蜥的受孕期長達12~15個月,然後產下約12~17顆卵,剛孵出的幼體到性成熟可能需要15~20年。

型態特徵:楔齒蜥的外型就像是一隻身上綴有斑紋的黃褐色蜥蜴,體色終其一生都在改變,頭部寬而圓,眼睛很大,四肢帶爪且強壯有力;其背部有一排鬣鱗狀突起並延伸至尾巴,尾巴十分粗壯,而牠們跟某些蜥蜴一樣,遇到威脅時尾巴有自割行為,體長約45~65公分左右。

楔齒蜥牙齒的排列與構造在蜥蜴中是獨一無二的,下顎的一排牙齒緊緊咬合在上顎的兩排牙齒之間,前頜骨(Premaxilla)特化呈門牙狀,可以用來切斷甲殼質甚至骨質的硬食物,而且牠們不具外耳孔,也不具鼓膜,這在蜥蜴中除了婆羅洲擬毒蜥之外,就只有楔齒蜥具有這項特徵。
關於松果眼:在多數介紹楔齒蜥的文章中,都會強調牠們具有所謂第三隻眼的“松果眼(Pineal Eye)”,但事實上,松果眼這個構造,在所有日行性蜥蜴的頭頂都有,而且在哺乳類甚至人類,都具有隱藏的“松果眼”,只不過哺乳動物的所謂松果眼已經演化成為一個腺體,稱為“松果體或松果腺(Pineal Gland)”。

對爬蟲類來說,松果眼的構造並非是進化,而是一種漸漸退化中的器官,而這個器官卻只存在於一些日行性的蜥蜴頭上,龜鱉類、鱷魚卻不曾發現過這種器官;學者研究,對蜥蜴來說,松果眼應該是用於感受光線,分辨日夜差異進而調整睡眠周期。而關於松果體對於人類的一些較為怪力亂神的研究,因不在本篇討論內,所以並不贅述。
※紐西蘭政府一直以來都在執行楔齒蜥人工復育野放的計畫,紐西蘭的漢密爾頓動物園、奧克蘭動物園和惠靈頓動物園都在協助這項計畫,而在2016年一月,英國的切斯特動物園也宣布,他們園區內飼養的楔齒蜥首度成功人工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