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名:Bitis nasicornis (Shaw, 1792)
英 名:Rhinoceros Viper、Nose Horned Viper
別 名:犀噝蝰、犀角膨蝰
科 名:蝰蛇科 (Viperinae)
分 佈:僅產於非洲以內地區,主要分布於西非的幾內亞至加納地區,以及中非的中非共和國、蘇丹共和國、喀麥隆、加彭、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安哥拉、盧安達、烏干達及肯雅。棲居在熱帶雨林、沼澤地與濱河森林中。
生態習性:夜行性卵胎生,每年3~4月雨季來臨時,是牠們的繁殖期,每次產約6~40條小蛇,剛出生的小蛇體長約在18~25公分左右,在人工飼養紀錄上,其壽命可以達到8年左右(雌蛇)。牠們的棲息地比起加彭膨蝰更受限制,所以數量更為稀少,雖然本種為陸棲性毒蛇,不過偶爾也會爬上矮灌叢中,牠們最高可以攀爬到3公尺的高度;常常會棲息在水源附近,所以犀牛膨蝰也很善於游泳。
犀牛膨蝰會依照其棲息地所生存動物種類的不同,以伏擊方式獵食小型哺乳動物、蜥蜴、青蛙甚至魚類;牠們是標準的坐等型獵食主義者,而幾乎不選擇主動獵食,甚至可以埋伏長達三天一動也不動的等待獵物經過,跟其他膨蝰一樣,犀牛膨蝰的攻擊速度相當快,攻擊範圍可達到身體總長的一半,而根據一些飼養者的說法,犀牛膨蝰鼓身發出的嘶聲可能是所有膨蝰中最大的。
型態特徵:體長約90~120公分,體態粗短壯碩,雌蛇體型大於雄蛇,頭部扁平呈三角形,其體色類似其近親種加彭膨蝰,由灰色、藍色、紫色、橙色及柔和的深黑色組成幾何圖案,這種迷彩可以讓牠們完美融入落葉堆而不被發現,身體鱗片上的稜脊非常粗糙,長長的頭部頂端還有一個箭矢狀的黑色大斑紋;犀牛膨蝰吻端2~3個的角狀突起比加彭膨蝰還要長許多,狀如犀牛角,故以此命名。
※關於毒性:犀牛膨蝰的毒牙並不大,通常不會長於1.5公分,而其近親加彭膨蝰卻擁有世界最大的毒牙,可長達5公分;根據學術相關的研究,犀牛膨蝰的毒性經小白鼠靜脈注射下,其半數致死性(LD 50)僅需要1.1毫克/公斤,肌肉注射的LD 50為8.6毫克/公斤,而牠們一次嚙咬最高注毒量可以高達200毫克,這種毒性比其他一同測試的西非膨蝰、加彭膨蝰、鎖鏈蛇、歐洲蝮蛇還來的高,顯示這種犀牛膨蝰懷有的毒液毒性非常之高,深具潛在危險性。
身體的花紋好斑斕
其實我覺得跟加膨膨蝰雜交的個體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