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カメの王者 — 鱷龜

↑ 野生且較老熟的鱷龜背甲上的三列突起會逐漸圓潤平緩,不再那麼明顯銳利。

學   名:Macroclemys temminckii (Troost, 1835)

英   名:Alligator Snapping Turtle、Alligator Snapper

科   名:鱷龜科(Chelydridae)

別   名:凸背鱷龜、真鱷龜、鱷甲龜、大鱷龜

分   佈:原產於美國東南部,但因為棄養與逃逸問題,目前在某些國家已有歸化族群。棲居在水深的河流,湖泊、沼澤、運河和河口處。

▲鱷龜在美國的分布圖。

生態習性:本種為完全水棲的夜行性種類,鱷龜每次浮出水面吸氣後,可以潛在水面下達40~50分鐘之,牠們通常只有繁殖或曬太陽時,才會爬上陸地產卵,繁殖期在每年的2~4月,產卵期於4~6月,依照雌龜體型大小,每次可產下約10~60枚卵,孵化期約為2.5~4個月,野生條件下的幼龜約需經過12年才會達到性成熟。在野外,鱷龜的壽命無法確定,但推測可能相當長壽,一般相信可能可以達到200歲,比較可靠的數據是80~150歲,人工飼養下的紀錄為20~70歲左右。

鱷龜與其近親磕頭龜相同,為完全肉食性,會攝食腐肉或漁民丟棄的魚屍,而所有比自己體型小的任何動物都是牠們的獵食目標,包含其他龜類甚至是年輕的美洲短吻鱷。而有一個無法確定來源的數據指出,幼鱷龜在乾季來臨或食物非常短缺的情況下,可能會吃一些水生植物或落下的水果,與擬鱷龜不同的是,鱷龜一般並不會主動出擊,牠通常只會張開口保持不動,然後,慢慢蠕動那條在舌頭上像紅蟲一般的「魚餌 」來「釣魚」。

↑ 大型鱷龜最普遍的抓取方式,但磕頭龜頸部較長且更兇猛,完全不適合此種方式保定。
↑ 大型鱷龜最普遍的抓取方式,但磕頭龜頸部較長且更兇猛,完全不適合此種方式保定。

寵物市場中,鱷龜始終都是一種相當熱門的寵物龜,牠們體型巨大、容易飼養、對食物來者不拒與價格低廉,是很多初學者的飼養目標之一,但是鱷龜在人工環境下,如果遇到幅度很大的溫差或較極端的低溫條件下,很容易發生拒食情況;很多沒經驗的飼主看到鱷龜小時候很可愛售價又便宜而帶回家飼養,但隨著牠們越長越大,空間越來越無法負荷加上強大的攻擊力而紛紛棄養,事實上鱷龜真的不適合作為寵物

型態特徵:這是美洲體型最大的淡水龜類,背甲可達40~80公分,成龜平均體重約80公斤,1937年在美國堪薩斯州曾發現一隻重達403磅(182公斤)的鱷龜,但並未被證實,真正紀錄上最重的達到252磅(113公斤),是芝加哥某水族館中一隻16歲的個體。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ligator_snapping_turtle)

雄鱷龜的體型比雌鱷龜大很多,背甲有三列鋸齒狀突起,體色可能是灰色,褐色,黑色或橄欖綠色,成年的鱷龜背甲上常覆蓋著一層藻類;小小的腹甲可以讓有爪的巨大四肢方便移動,眼睛上的虹膜有黃色放射狀的花紋,這可以使牠們打散眼睛的輪廓,用以增加偽裝;巨大的頭部有末端有呈鉤狀下彎的強力顎部,其咬合力道是所有龜類中最強大的,甚至凌駕於世界上大多數的動物;舌頭上還有一個粉紅色的蟲狀構造可用來引誘魚類上鉤,一旦有獵物上門就閉嘴猛咬,可輕易將獵物咬成兩半

保育狀態:本種列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易受傷害動物;2006年,華盛頓公約(CITES)將鱷龜列為附錄III保育類動物,在原產地除美洲鱷外,鱷龜幾乎沒有天然敵人,可是由於人們恣意捕殺及環境的污染,使牠們失去棲息地,加上美國每年輸出數千野生幼龜到中國作為食用,使現在鱷龜的數量逐漸減少,已到達瀕臨滅絕的境地。在美國,為了防止鱷龜對環境引起潛在的破壞,加州及西岸很多地區都禁止居民飼養任何一種鱷龜,而收集到的鱷龜都被遣返至東部各州。

※附   註:鱷龜的種小名Temminckii是為了紀念荷蘭動物學家康拉德·雅各·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而命名,鱷龜嘴部的咬合力道非常強大,根據布萊迪巴爾博士測試到的紀錄為158±18公斤(1550±180牛頓:348±40磅),中等體型的鱷龜就可以輕易咬斷人的手指,飼養這種龜深具潛在危險性,但本種成體後的攻擊意識並沒有磕頭龜來的激烈。

 

2014年4月9日,《動物分類學》(Zootaxa)期刊的研究指出,鱷龜正式分成三個獨立物種:

  1. A:Macroclemys temminckii — 即原本一般認定的鱷龜。
  2. B:Macroclemys apalachicolae — 阿帕拉齊科拉河(Apalachicola River)的品種。
  3. C:Macroclemys suwannensis — 蘇瓦內河(Suwannee River)的品種。

 

訪客留言

發佈留言

Share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