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馬島の三蚺 — 杜梅瑞氏蚺

馬島の三蚺 — 杜梅瑞氏蚺

▲杜梅瑞氏蚺體側斑紋呈現明顯的中文『古』字,所以被亞洲中文爬蟲愛好者暱稱為“古字蟒”。

學    名:Acrantophis dumerili (Jan In Jan & Sordelli, 1860)、Boa dumerili (舊學名)

英    名:Dumeril’s Boa、Dumeril’s Ground Boa

別    名:古字蟒、杜氏地蚺、杜氏蚺、杜美麗蟒

科    名:蚺蛇科 (Boidae)

分    布:分布於馬達加斯加與留尼旺島,棲居在海拔1300公尺以下且降雨量少,較為乾燥的森林與稀樹草原中,也常常會靠近人類居住的地區。

▲杜梅瑞氏蚺廣泛分布於馬達加斯加,還有東邊相隔650公里的留尼旺島。

生態習性:成蛇在日夜均會活動,而幼蛇主要為夜行性,白天會躲藏在落葉堆下面,雖然主要是地棲性蛇類,但幼蛇時會爬到樹上以躲避天敵,主要以小型哺乳動物或鳥類為食,偶爾會獵食小蜥蜴,有報告指出牠們可能也會獵食其他蛇類。

杜梅瑞氏蚺是典型的胎生性蚺蛇,幼生經過3~5年後達性成熟,成年後的杜梅瑞氏蚺在每年的三到五月開始進行繁殖,雌蛇的懷孕期約7~8個月,每胎產下約2~21條幼蛇,剛出生的幼蛇體長約30~50公分,在人工飼養環境下,基本上並不難繁殖,但在台灣礙於國際保育法令,除非學術研究,這種蛇並不能合法飼養。

形態特徵:體長一般1.5~2公尺,最大紀錄為2.6公尺,雌性明顯大於雄性,雄性尾巴較長且較為扁平;身上具有平滑顆粒狀的小鱗片,全身帶有兩種明顯褐色調的鞍形斑紋,這使得杜梅瑞氏蚺可以完美的融入森林地面的枯枝落葉,由於體側的花紋呈現出類似中文的「古」字,所以中港台皆暱稱其為“古字蟒”,不同於其他多數蚺蛇,這種蚺蛇不具有熱感應頰窩。

 

※保育狀態:雖然杜梅瑞氏蚺在IUCN紅色名錄評估為無危(LC, Least Concern),但卻是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I的保育類動物,除非學術研究,禁止從事商業行為,原因依然還是棲地破壞,人為濫捕。

 

◎延伸閱讀:馬島の三蚺 — 馬達加斯加樹蚺

訪客留言

發佈留言

Share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