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進擊の巨人 — 非洲岩蟒

進擊の巨人 — 非洲岩蟒

進擊の巨人 --- 非洲岩蟒
↑ 北非岩蟒Python sebae (Gmelin, 1788)。

進擊の巨人 --- 非洲岩蟒
↑ 南非岩蟒Python natalensis (Schleip & O’Shea, 2010),也稱納塔爾岩蟒。

學    名:
Python sebae (Gmelin, 1788) — 北非岩蟒
Python natalensis (Schleip & O’Shea, 2010) — 南非岩蟒

英    名:
African Rock Python — 北非岩蟒
Natal Rock Python、South African Python — 南非岩蟒

科    名:蟒蛇科(Pythonidae)

分    布:分布遍及非洲的亞撒哈拉沙漠區域,從塞內加爾東部到衣索比亞與索馬里,南到那米比亞與南非。棲居在海拔2300公尺以下的林地、草地、稀樹大草原、半沙漠、岩石裸露區、沼澤湖泊與雨林,棲息地相當多樣化。

↑ 非洲岩蟒的分布圖,綠色為北非岩蟒,下方橙色為南非岩蟒。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生態習性:這是世界唯二具有食人紀錄或致人於死的巨型蟒蛇(另一種就是網紋蟒),成年的非洲岩蟒可以輕易獵食羚羊、山羊、野豬甚至狒狒等中大型的哺乳動物,每年春季是非洲岩蟒的繁殖期,懷孕的雌蛇會在廢棄的動物巢穴或白蟻丘內產下約30~50枚卵,雌蛇有護卵行為,卵約65~80天即會孵化,初生的非洲岩蟒體長約45~60公分,經過3~5年可達到性成熟,人工飼養的非洲岩蟒存活紀錄可以長達30年。

非洲岩蟒雖然主要是夜行性,但牠們有時也會在白天曬太陽以調節體溫,同時牠們也是個水性極佳的掠食者,可以下潛在水中很久不用呼吸,這可以讓牠們避過許多的天敵威脅,但因為目前棲地過度開發,加上寵物市場需求與牠們的肉與皮具有相當的經濟來源,雖然不至於有滅絕的危險,但非洲岩蟒的數量已不再普遍,尤其是較大的個體已越來越罕見,現在非洲岩蟒已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II保育類動物。

非洲岩蟒在寵物市場上一直有少量的出現,但始終不太受到愛好者青睞,所以在寵物市場中價格並不貴,因為這種巨蟒的個性相當兇猛且神經質,尤其是野生的個體,感受到威脅就會立刻擺出防禦姿態,一有機會就猛烈攻擊,有人說牠們成體之後就會變得較為溫馴,但至少修羅還未遇過這樣的個體,雖然這幾年已漸漸有人工繁殖個體甚至變異種出現,但還是比其他蟒蛇具有攻擊性,加上牠們巨大的體型,這種蛇類並不推薦給初學者或有小孩的家庭飼養。

↑ 非洲岩蟒的頭骨,與其近親緬甸蟒比起來,其牙齒明顯較為大型,大型牙齒適合用來固定大型獵物,防止其逃脫。

形態特徵:非洲岩蟒是非洲體型最大也是最重,也是世界五大巨蛇之一(網紋蟒緬甸蟒綠森蚺、灌叢莫瑞蟒、非洲岩蟒),的蛇類,體長通常為3~5公尺,根據象牙海岸發現的紀錄達到7.5公尺,更有不確定報告指稱有9.8公尺的目擊記錄,體重平均為44~55公斤,最大紀錄達91公斤;南非岩蟒的體型比北非岩蟒小得多,最大不超過6公尺,其淺黃、灰綠或淺褐色的身體覆蓋著不規則的深褐色鞍形花紋,頭頂則有箭矢狀深褐色花紋,中央靠頸部有一條淺褐色直條紋;南非岩蟒除了無此特徵外,其頭部花紋更為零碎不全,而體色也比北非岩蟒來得鮮明。

 

※附  註:北非岩蟒種名源自於荷蘭生物學家Albertus Seba拉丁化而命名;南非岩蟒種名Natalensis則是將南非的那塔爾地區名稱拉丁化而來。這種蟒蛇一直以來都有一些小爭議,之前牠們被學者普遍接受有兩個亞種,非洲岩蟒(Python sebae sebae)與南非岩蟒(Python sebae natalensis)。

↑ 北非岩蟒與南非岩蟒兩者的特徵除了身體紋路有微妙的不同之外,最明顯的特徵如圖片所示,左邊的非洲岩蟒頭頂有一條淡色直線,右邊的南非岩蟒除了不具頭頂直線之外,眼睛前方的斑塊較為細碎,不像非洲岩蟒是整塊黑色。

而非洲岩蟒與南非岩蟒近百年來,陸續有學者主張應各為獨立種,分類與學名也改過幾次,1842年當初南非岩蟒甚至被歸類為與非洲岩蟒完全不同的學名Heleionomus variegatus,1864年更改為Python Sebae var. natalensis等等……….。

當然,非洲岩蟒(Python sebae)本尊學名也是變來變去,詳細就不再贅述了,總之,直到最近的2010年,非洲岩蟒總算再度被分類為兩個獨立種,北非岩蟒(Python sebae)與南非岩蟒(Python natalensis)

 

訪客留言

發佈留言

Share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