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非洲の死神 — 黑曼巴蛇

非洲の死神 — 黑曼巴蛇

學   名:Dendroaspis polylepis (Günther, 1864)

英   名:Black Mamba、Common Black Mamba、Black-Mouthed Mamba

科   名:蝙蝠蛇科 (Elapidae)

分   布:東非與南非,在西非也有零星紀錄被發現。棲居在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稀樹大草原、林地、灌木叢、沼澤或岩石山丘。

↑黑曼巴蛇在非洲無論在分布與數量上,其實都不算少見。

生態習性:這是非洲最知名且最富傳奇色彩的一種蛇類,黑曼巴蛇是世界上行動速度最快的蛇類,短距離衝刺時,其時速可達16~20公里,最快更可達到每小時23公里,但事實上,牠們如此快的速度並非用來追捕獵物,而是用來逃離危險環境。

黑曼巴蛇雖然普遍分布在平均海拔不超過1000公尺左右的地區,但在高達1500公尺以上的區域也有少部分的發現紀錄,這種蛇大部分都在地面上活動,但也會爬到樹上尋找獵物或曬太陽,甚至也可以在廢棄的白蟻丘或樹洞中發現到,牠們通常個性害羞,生性隱密,動作機靈且敏捷,遇到威脅時,會將身體前三分之一抬高、撐平頸部,張嘴露出那招牌黑色口腔然後發出嘶嘶聲企圖嚇退敵人,如果仍無法發揮嚇阻效果,就會毫不猶豫地連續張嘴還擊,並且一次次的注入毒液

↑黑曼巴蛇受到威脅時,會露出那極為明顯的招牌黑色口腔。

每年的雨季,便是黑曼巴蛇的繁殖季節,雄蛇開始憑氣味找尋雌蛇,交配之後,雌蛇將產下約6~17枚卵,卵約2~3個月後即孵化為幼蛇,剛出生的幼蛇體長約40公分,卻已擁有與成蛇毒性一樣猛烈的毒液,人工飼養下的黑曼巴蛇平均壽命約11年,但實際上壽命可能更長得多。

日行性的黑曼巴蛇通常以小型哺乳類動物或鳥類為食,而牠們獵食的對策因獵物的體型大小也有不同,如果獵物體型太大,通常會張口攻擊之後任其逃走,然後再循著氣味尋找;如果獵物體型較小,牠們就緊咬不放等待其死亡,然後直接吞下。

黑曼巴蛇毒性猛烈、攻擊性高、移動快速,人們普遍公認這種蛇與澳洲的太攀蛇同為最致命的毒蛇,牠們同時具有神經與心臟毒素,遭此種蛇咬傷的紀錄並不算太多,但在黑曼巴蛇抗蛇毒血清問世之前,其致死率幾乎是百分之百,通常30~60分鐘內患者就會死亡,而且即便是現在,黑曼巴蛇的抗蛇毒血清沒有辦法一些偏僻的地方得到廣泛使用,而也有很多醫護人員因為誤判,給予施打了錯誤的血清,導致致死率仍相當高

天   敵:對於黑曼巴蛇這種劇毒蛇來說,天敵並不多,獴與以獵食蛇類為主的蛇鷲是牠們的主要天敵,體型夠大的鱷魚與巨蜥也可能會獵食黑曼巴蛇;另外有一種同樣棲息在非洲的銼蛇(Mehelya capensis),因為其對蛇毒免疫,而且同樣也會獵食毒蛇,所以銼蛇也是年輕黑曼巴蛇的致命天敵之一。

形態特徵:體長可達2.2~3.5公尺,最大發現紀錄達4.5公尺,體重一般可達1.6公斤,是非洲最長的毒蛇,僅次於亞洲的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黑曼巴蛇的頭部呈長形的棺木狀,兩側為較淡的灰色,腹部為白色或淡黃色,全身鱗片光滑,體鱗通常為23~25列,少數個體體鱗只有21列,雖然叫做黑曼巴蛇,但其體色通常並非黑色,而是暗灰藍色、橄欖灰色、棕色或褐色,有些個體身上甚至有淺色條紋;黑曼巴蛇是因為其口腔為藍黑色或黑色而得名。

↑呈方形、窄而長的棺木形頭部是曼巴蛇成員典型的特徵。

 

※附   註:黑曼巴蛇雖然以致命劇毒聞名,但在2013年一個罕見的例子顯示,牠們在進行防禦性攻擊時,不一定每次都會注入毒液,也就是所謂的“乾咬(Dry Bite)”;以前東非綠曼巴(Dendroaspis angusticeps)被歸類與黑曼巴為同一種,直到1946年,有一位Vivian Fitz Simons博士將牠們分類為不同物種。


◎延伸閱讀:

 

黑曼巴蛇英文簡短介紹影片 (來源: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 )

 

訪客留言

發佈留言

Share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