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名:Bufo marinus (Linnaeus, 1758)
英 名:Marine Toad、Cane Toad、Giant Neotropical Toad
別 名:蓋亞那海蟾蜍、美洲巨蟾蜍、甘蔗蟾蜍、蔗蟾
科 名:蟾蜍科(Bufonidae)
分 布:原產於中南美洲,絕大多數的棲地環境都可能分布(包含城鎮內),現已侵入全球很多國家。
生態習性:這是一種很古老的動物,從哥倫比亞出土的一個化石樣本中顯示,海蟾蜍從中新世後期到現在基本上沒多大改變,也可以說是一種活化石。
海蟾蜍是一種很貪婪的掠食者,對於能吞下肚的動物幾乎照單全收,牠們的食物包含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爬蟲類、其他兩棲類與昆蟲、蜘蛛、蜈蚣、蝸牛、蛞蝓、蚯蚓等無脊椎動物,甚至連貓狗飼料廚餘等等,都在牠們的菜單中。
海蟾蜍雖然後肢有蹼善於游泳,但基本上牠們是完全陸生的動物,通常棲息在開闊的林地、草原或人工花園、池塘邊等地,到了繁殖期才會真正進入水裡,牠們是非常強勢的物種,不僅適應力超強,繁殖力一樣超強,雌蟾蜍每次可產下多達數千甚至數萬顆以上的卵,不僅蟾蜍具有毒性,其蝌蚪體內一樣具有毒性,牠們的壽命可能長達30年以上。

形態特徵: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蟾蜍,雌蛙明顯大於雄蛙,身體十分粗壯,頭部巨大,褐色或黃褐色的身體綴有顏色較深的斑塊,皮膚粗糙且佈滿疣粒,分泌毒液的耳後腺相當大,腹部呈乳白色。成體不含後腿可達15公分以上,最大紀錄體長達38公分,體重2.65公斤,其體型僅次於世界最大的霸王蛙(Conraua goliath)。
人為引進:原產於熱帶美洲的海蟾蜍,因為其體型巨大,食量驚人與適應力強,自1920年代開始,被引入世界各地用來消滅各種農業害蟲,雖然成效很明顯,但這種貪婪的蟾蜍也一併將其他無害甚至稀有的動物吃掉了,加上驚人的繁殖力與大型毒腺,連捕食海蟾蜍的動物也因此中毒而死,在很多國家造成生態浩劫,基本上已沒有天敵,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強勢外來種。

※附 註:1935年,澳洲為了消滅甘蔗害蟲,首次先將20隻海蟾蜍投放到昆士蘭的甘蔗園中,但在1937年,短短的兩年後澳洲的海蟾蜍數量已達6萬隻,而原產地美洲海蟾蜍的分布密度還遠不到澳洲的百分之十,明顯顯示海蟾蜍在澳洲沒有天敵,所以澳洲政府為了控制海蟾蜍的數量,用了許多方法,包含將牠們的皮製成各種製品或零錢包售給觀光客,算是澳洲旅遊的經典土產;在日據時代,日本人也曾經引進過海蟾蜍到台灣,但幸好沒有釀成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