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名:Liasis albertisii (Peters & Doria,1878)
英 名:D’Albertis Python、White-Lipped Python
科 名:蟒蛇科(Pythoninae)
別 名:白唇蟒、琴鍵蟒、艾拔提斯蟒、艾拔提斯水蟒
分 佈:分布於新幾內亞及附近島嶼。棲居在近水的沼澤區、季風林及原始雨林中。
生態習性:這是新幾內亞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常見蟒蛇,在野外通常會獵食中小型的哺乳類或鳥類,偶爾也會獵食一些蜥蜴。為卵生日行性蟒蛇,每次產下8~15枚卵,雌蛇有護卵行為,卵約2~2.5個月後孵化,剛出生的幼蛇體長約40公分左右,幼蛇到性成熟約需4~5年,可說成長期相當長。
白吻蟒在新幾內亞也稱為艾拔提斯蟒(D’Albertis Python),本種雖然分布相當廣泛,不過還是偏好潮濕的森林。由於若干個大島上所出現的蟒蛇只有唇窩蟒一種,因此就將棲居瑪納斯島(Manus Islands)上的白唇蟒與大陸塊隔絕開來。
白吻蟒性情較為神經質且粗暴,市面上能見的幾乎都是野生的成體或亞成體,雖然如此,飼養上要訓練進食並不難,飼養空間的長度最少須要與蛇的身長相同,讓牠能將身體完全伸直。飼養空間不須太高,底部建議舖上一些乾草、無菌土或椰殼屑之類等墊材。
另外,提供一個洞穴之類的遮蔽空間是必須的,黑暗的遮蔽區域可以增加牠們安全感,再加上一個足以容納整個身體浸入水裡的盛水器。另外,本種雖然是地棲性,但也很喜歡攀爬,所以最好設置一些樹枝類給予攀爬。
人工飼養時一般可供應小白鼠或剛出生不久的乳鼠為餌料,比較特殊的是,白吻蟒無法消化動物的體毛,所以牠們在夜晚時會反芻由毛髮構成、一個乾燥的毛球。飼養溫度保持在25~28℃,到了夜間,溫差需降低5℃左右,飼養的空間切忌陽光直射,不然牠們可能會脫水而死。
白吻蟒由於性成熟的時間較晚(4~5年),所以造成人工繁殖上的某些困難,事實上白吻蟒母蛇由幼體到性成熟5~8年才可能準備交配,而且牠們必須經過至少兩個月的低溫低濕度刺激,才可能令牠們出現繁殖的慾望,而這方面能找到的資料並不多,可能還是一些繁殖場的商業機密。
※修羅碎碎念:對我來說,白吻蟒確實是一種很有趣的蟒蛇,牠們的攻擊性確實很強,至少當你看著牠們時牠們也會神經非常緊繃的盯著你,如果你的手一晃動,牠就會毫不猶豫的攻擊;這樣看來,白吻蟒確實很兇,但當你一把抓起牠們的時候,牠突然變小孬孬了,牠會變得很溫馴,所有的攻擊動作全都不見了,這真的很有趣。
型態特徵:體色可能是灰褐色、暗褐色、深棕色或深橄欖色,光滑的身體在光線照射下會反射出耀眼的虹暈,口部周邊為白色或乳白色與少量黑色交錯出類似琴鍵般的紋理,本種的口內長有近150顆牙齒,是蟒蛇科中牙齒最多的蛇類。在幼體期間,頭部較黑,具有潔亮光澤的個體相當多。牙齒位於前上頜骨中,頭頂部的鱗片較大,且呈對稱性是本種的特徵,在下唇處有熱窩,體長通常為2公尺,最大為2.5公尺。
※附 註:白吻蟒首次被發現時,科學家原本認為牠們應該屬於岩蟒或唇窩蟒屬的一種獨立蛇種,而牠們的學名「albertisii」是源自義大利籍博物學者D·艾拔提斯 (Luigi D’Albertis),因此亦被稱為「D·艾拔提斯蟒」,在本文中,修羅擅自譯作“艾氏白吻蟒”。
◎Leiopython屬成員列表:
原本Leiopython屬僅有本種白吻蟒一屬一種,近年內科學家分類出了Leiopython albertisii三個亞種與另外五個獨立種,但有些可能尚未被學界所承認。
‧Leiopython albertisii albertisii – 艾氏白吻蟒 (D’Albert’s water python)
‧Leiopython albertisii barkeri
‧Leiopython albertisii bennetti
‧Leiopython bennettorum – 班奈氏白吻蟒 (Bennetts’ white-lipped python)
‧Leiopython biakensis – 比亞克白吻蟒 (Biak white-lipped python)
‧Leiopython fredparkeri – 派氏白吻蟒 (Parker’s white-lipped python)
‧Leiopython hoserae – 南部白吻蟒、荷氏白吻蟒 (Southern white-lipped python)
‧Leiopython huonensis – 胡恩白吻蟒 (Huon white-lipped 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