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名:Dinodon rufozonatum (Cantor, 1842)、Lycodon rufozonatus (新學名)
英 名:Red Banded Odd-toothed Snake、Red Banded Snake、Asian King Snake
別 名:赤鏈蛇、火赤鏈、紅鏈蛇、鏈子蛇、桑根蛇、三更蛇
科 名:黃頷蛇科(Colubridae)
分 佈:廣泛分布於台灣、中國大陸、韓國、日本、俄羅斯南部、越南南部與老撾北部。棲居在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丘陵、山地、平原、田野及水域附近。其另一個亞種(Dinodon rufozonatus walli)即為日本特有種。
生態習性:紅斑蛇是適應能力很強的一種蛇,平常除了獵食小型哺乳動物、鳥類、魚類、蜥蜴、其他蛇類(甚至同類)、青蛙蟾蜍與其他動物的蛋之外,甚至也會吃屍體,食性相當廣泛,所以也十分容易飼養。大多生活於田野、河邊、丘陵及近水地帶,並常出現於住宅周圍,在村民住院內常有發現。以樹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為巢,野外廢棄的土窯及附近多有發現。屬夜行性蛇類,多在傍晚出沒,晚上接近10點以後活動較為頻繁。
牠們白天通常蜷縮不動,遇到敵害時,會先將頭部深深埋於體下,搖動尾巴警告,如警告敵害無效,便會弓成S型並發動攻擊,並從肛門分泌具有惡臭的排泄物以驅敵。本種野生的個體較兇猛,一旦被抓住會亂咬,尤其喜歡咬軟的東西,有咬住人不放的習性,但其實很快就可以變的溫馴。爬行緩慢。卵生,於每年7~8月產卵,每次產約7~15枚,剛出生的幼蛇體長約20~25公分左右。
在台灣,紅斑蛇是最常見的蛇類,其分布之廣泛,幾乎在任何區域,包括在都市內都有可能出現;而因為紅斑蛇會獵食有毒蟾蜍、其他蛇類、同類甚至毒蛇,所以牠們也有亞洲王蛇(Asian King Snake)的稱號,牠們超級廣泛的食性與對環境高度的適應性,造就了牠們之所以分布數量驚人的能力。
型態特徵:紅斑蛇雖為無毒蛇,但有一些報告指出,遭紅斑蛇咬傷的一些民眾會出現比其他無毒蛇較為嚴重的反應,包括劇烈疼痛與異常的傷口腫脹,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致人於死的具體紀錄。體長可達1~1.6公尺。頭較寬扁呈不明顯的三角形,頭部黑色,頭部鱗緣呈紅色,體背均勻佈滿紅黑相間的規則橫紋,體兩側為散狀黑色斑紋,腹鱗外側有黑褐斑,尾部比例較長。
我幾乎可以確定這個位置確實是後溝牙長出來的地方,但是,它是否真的是後溝牙,我遲疑了,因為我認為可能只是拍攝角度問題。
※2014/04/08更新:感謝FaceBook朋友Kai Wang提供的資訊,目前紅斑蛇已由鏈蛇屬(Dinodon)併入白環蛇屬(Lycodon)之內了,所以目前紅斑蛇與白梅花蛇(Lycodon ruhstrati)為同一屬。
另外,紅斑蛇確定不具後溝牙,因為雖然最後一枚上頜齒發達,但牙表面無溝,且沒有毒腺與其直接連接。此類上頜齒是為捕食兩棲類進化來的,其功能是用來固定獵物,所以牠們確實具有發達的上頜齒,但那並不是後溝牙。
※附 註:紅斑蛇在中國大陸的寵物市場來說,一直是某些玩家致力於繁殖變異的主力蛇種,經過幾年來的繁殖,目前紅斑蛇在中國大陸已經出現至少超過十種的體色變異,已可與國外的王蛇玉米蛇相提並論,相信往後還可以看到更多令人驚艷的體色表現。
※紅斑蛇有兩個亞種:
- Dinodon rufozonatum rufozonatum (Cantor, 1842) – 分布最廣泛的指名亞種。
- Dinodon rufozonatum walli (Stejneger, 1907) – 僅分布於日本某些島嶼的特有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