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遠東の毒 — 烏蘇里蝮

學    名:Gloydius ussuriensis (Emelianov,1929)

英    名:Ussuri Mamushi

別    名:七寸子、土球子、狗屎堆、煙袋油子、土公蛇、白眉蝮

科    名:蝮蛇亞科 (Crotalinae)

分    布:分布於俄羅斯、南北韓以及中國大陸的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棲居在平原、淺丘或低山的雜草、灌叢、林緣、田野、沼澤或石堆中。

生態習性:每年10月開始進入冬眠,隔年5月開始活躍,日夜均會活動,但在天氣較熱的季節會選擇黃昏後活動,因為生長在較為寒帶的區域,其動作較為遲緩,但攻擊相當迅速,性情並不兇猛而較為溫馴,但遇威脅時會弓起身體,並快速震動尾巴拍打地面,如果威脅仍在便會進行攻擊。以小型哺乳動物、鳥類、蛙類與魚類為食,但偶爾也吃蜥蜴及其他蛇類。屬於卵胎生,每年9月間產3~12條幼蛇,剛出生的幼蛇全長約17~21公分;烏蘇里蝮目前有少部分國外玩家在進行人工飼養與繁殖,也出現了如白化等人工變異的個體。

形態特徵:小型毒蛇,雄性全長50~66公分,雌性51~63公分,最大紀錄為70公分。背部為暗褐、棕褐或紅褐色,有兩行邊緣黑色、中心色淺、向體側開放的大圓斑縱貫全身,左右圓斑對稱排列或略有交錯,在背中線彼此相接或幾乎相接;眼後黑色眉紋較寬,上緣平直鑲白邊,下緣略呈波紋並鑲有白邊;尾部尖端在幼體時會呈現黃褐色,舌頭為粉紅色。鼻間鱗外側尖細微向後彎。體鱗21列,皆具棱脊,但第一列棱脊不明顯;腹鱗146~157枚,尾下鱗39~54枚,具有明顯頰窩與一對前管牙。

↑ 亞洲蝮屬蛇類的前管牙特寫,其實比例蠻大的,但這種棲居在寒帶地區的毒蛇體型都不大。

 

※附   註:烏蘇里蝮與黑眉蝮(Gloydius saxatilis)、短尾蝮(Gloydius blomhoffii brevicaudus)一直被混淆,因為外觀非常相似,需要更細部的檢驗數據去釐清;本種沒有任何亞種被確認,目前已被列為中國瀕危動物紅皮

訪客留言

發佈留言

Share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