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名:Ptyas mucosus (Linnaeus, 1758)
英 名:Dharman Rat Snake、Oriental Rat Snake、Indian Rat Snake
別 名:華鼠蛇、水南蛇、水律蛇、菜蛇、華錦蛇、山瀨仔(台語)、印度錦蛇
科 名:黃頷蛇科(Colubridae)
分 布:廣泛分布於亞洲各國,包括阿富汗、孟加拉、緬甸、柬埔寨、印度、斯里蘭卡,印尼、伊朗、老撾、馬來西亞、尼泊爾、緬甸、巴基斯坦、土庫曼、泰國、越南、中國與台灣。棲居在低海拔灌木叢或農墾地或潮濕的雨林中,台灣則多發現於中南部。
生態習性:南蛇是日行性的蛇類,通常出現於開闊的農田、果園或樹林,動作迅速,擅長爬樹,在野外會獵食老鼠、鳥類、蜥蜴、蛇類、青蛙與魚類,主要還是以小型哺乳動物為主,人工飼養下甚至會攝食生肉與腐肉,食性相當廣泛;南蛇並非採用絞斃的方法來獵食,而是想辦法將獵物直接生吞下肚。
此種日行性的大型蛇類以陸棲為主,通常躲伏在洞內而鮮少攀爬。性情兇猛,一旦受到威脅,會抬高身體並將頸部壓扁以壯大聲勢,並積極發動攻擊,此舉動倒頗為類似眼鏡蛇。人工飼養與繁殖南蛇其實並不難,而一些歐美國家與中國大陸也已經培育出如白化(Albino)或黃化(Hypo)等多種變異,懷孕的雌蛇每次產下約6~18枚卵,剛出生的幼蛇體長約35~40公分,在人工飼養紀錄下,南蛇有長達17年的壽命。

形態特徵:這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黃頷蛇類,體長可達2.5公尺以上,最大紀錄樣本發現於斯里蘭卡的漢塔那山(Hanthana Mountain),體長達3.5公尺,甚為粗壯。頭長橢圓形,眼睛上方有明顯的大型鱗片突起,上下唇為淡灰色或黃褐色,各唇鱗具有黑色邊緣。身體為深棕色、黃褐色或黑褐色,背面鱗片大而有光澤,上面有不規則或略呈鋸齒狀的黑褐色橫紋,身體後半部較為明顯,身體鱗片光滑,有藍褐色光澤,各鱗片具有深色邊緣;體鱗17列,背脊中央3~5列鱗片有稜脊。腹面灰色或淡黃色,腹鱗後緣黑色。尾部細長,逐漸縮小,末端尖細。幼蛇通常有橫帶跨過身體。

※附 註:南蛇的種名“mucosus”在拉丁文意思有“濕滑黏糊”的意思,可能因為當時人們對於蛇的普遍印象而因此描述;在很多國家包括台灣,南蛇因為常常出現在民宅附近甚至房子內,所以也有『四大家蛇』之一的稱呼,在多數產地國家包括台灣,這種常見蛇類並未被列入保育,但因為食用等商業性的大量捕捉,南蛇在中國已被列入瀕危物種。
牠們因為主要以囓齒動物為食,能有效控制囓齒動物的數量,所以在生態平衡上,南蛇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在東南亞很多國家中,牠們也是一種很經典的食用蛇類,而南蛇在有眼鏡王蛇的分布地中,也是眼鏡王蛇主要的獵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