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鎖鏈の咒 — 圓斑蝰

學   名:Daboia russelli (Shaw & Nodder, 1797)

英   名:Russell’s viper、Eastern Russell’s viper、Siamese Russell’s viper

科   名:蝰蛇科(Viperinae)

俗   名:鎖鏈蛇,山蝰、鎖蛇、鍊仔蛇、圓斑蝰、七步蛇、七步紅、羅素蝰、羅氏蝰、百步金錢豹、盧氏蝰

分   佈:分布於巴基斯坦到泰國,印尼的爪哇島及小巽他群島(Lesser Sunda Islands),台灣則分布於南部與東部地區,棲息於河川兩旁寬闊而平坦的礫石草生地或蔗田等開墾環境。

生活習性:圓斑蝰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各國,有些地方相當常見,但在台灣卻是一種相當罕見的蛇類,牠們常盤成一堆於河床,行動緩慢,攻擊速度卻非常快。日夜均會活動,但以夜間活動為主,胎生蛇類,繁殖期在11~4月,每次產約30~40條幼蛇,最多紀錄達63條,剛出生的小蛇平均長約21~26公分,紀錄中最長的幼蛇達65公分。

在野外牠們通常以鼠類為主要食物,也會獵食鳥、蜥蜴與蛙類;性情兇猛神經質,攻擊性非常強,受驚擾時會將身體弓成S狀,抬起身體三分一的前半段,並發出刺耳的嘶嘶聲。本種在台灣是毒性最複雜的蛇種,毒性強烈且目前血清稀少,同時具有神經毒及出血毒,遭咬傷後致死率相當高。出血毒

特徵介紹:中大型毒蛇,平均體長120公分左右,最大紀錄達166公分,頭頸區分明顯,頭部扁而呈三角形,鼻孔很大,不具頰窩;體型粗壯,除腹鱗光滑外,全身鱗片均具強烈稜脊,體鱗27~33列,腹鱗153~180枚,肛鱗僅一枚。

體色為鐵灰色,少數個體為黃褐色,體背從頭至尾有3縱列鑲黃白邊的圓卵形或橢圓型斑塊,每一斑塊的中央呈黑色、紫褐或深褐色,腹面佈滿許多橢圓形或三角形之黑色小點,這種體色可以讓圓斑蝰在石礫中幾乎隱形;尾部比例相當短,約僅佔全體長的14%。

圓斑蝰具有大型的鼻孔、不具頰窩,典型的前管牙雖然比例不長,但毒性成分卻相當複雜,且是亞洲最致命的毒蛇之一。

 

附   註:圓斑蝰列為蝰蛇亞科(Viperinae)而非蝮蛇亞科(Crotalinae),也是台灣唯一的一種蝰蛇亞科蛇類,分布於台灣的圓斑蝰為台灣特有亞種(Daboia russellii formosens),已被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但此亞種是否有效尚待確認,有學者認為,台灣產圓斑蝰可能就是東部圓斑蝰(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

本種被歸類為山蝰屬(Daboia),僅有一屬一種,這種劇毒蛇類是亞洲致死案例最多的一種,而在斯里蘭卡境內所導致的傷害遠比眼鏡蛇等還要嚴重,很多學者研究其毒液複雜的成分,鎖鍊蛇毒液中的某些成分可造成血液栓塞,在醫學臨床上可作為有效的凝血劑。

 

※圓斑蝰所有亞種列表(舊資料):

  1. Daboia russelli russelii (Shaw, 1797) — 印度圓斑蝰,有效種。
  2. Daboia russelli siamensis (M.A. Smith, 1917) — 東部圓斑蝰,有效種。
  3. Daboia russelli formosensis (Maki, 1931) — 台灣鎖鏈蛇,待確認之特有亞種
  4. Daboia russelli limitis (Mertens, 1927) — 主要於印尼發現,待確認亞種。
  5. Daboia russelli pulchella (Gray, 1842) — 主要於斯里蘭卡發現,待確認亞種。
  6. Daboia russelli nordicus (Deraniyagala, 1945) — 主要在北印度發現,待確認亞種。

 

感謝台北市立動物園爬行館館長陳賜隆老師提供的資訊,目前圓斑蝰已獨立為一種,正式學名為Daboia siamensis (Smith, 1917, 1917) – Eastern Russel’s Viper,即東部圓斑蝰。

主要分布在中國廣東、緬甸、泰國、臺灣、柬埔寨、印尼的爪哇東部、科摩多島(Komodo)、佛羅倫斯Flores 龍布陵島(Lomblen)與艾登島(Endeh)。

訪客留言

發佈留言

Share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