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蛇中國寶 — 莽山原矛頭蝮

蛇中國寶 — 莽山原矛頭蝮

學    名: Ermia mangshanensis (Zhang,1993)、Trimeresurus mangshanensis (Zhao & Chen,1990)

英    名:Mangshan Pit Viper、Mang Mountain Pit Viper

別    名:白尾蛇、小青龍、莽山白尾蛇、莽山烙鐵頭

科    名:蝮蛇科 (Crotalinae)

分    布:目前僅知分布於大陸湖南省宜章縣境內莽山自然保護區幾千公頃的狹小範圍內,為中國特有蛇種。

生態習性:這種傳奇的巨型毒蛇目前科學家對其生態習性上不是很清楚,不過據說牠們可以跟一些眼鏡蛇一樣,能噴射毒液,且射程長達二公尺,但性情溫和,行動緩慢,不會主動攻擊人,也不太擅長爬樹,是典型坐等伏擊獵物的蛇類,但牠們的瞬間攻擊速度非常快;以鳥類、蛙類、齧齒類及其他蛇類為食,棲息於海拔700~1300公尺的山區林下,通常喜歡棲息在環境潮濕的樹洞內。

網路上有傳聞莽山烙鐵頭在黑市的售價高達100萬(人民幣還台幣?),但事實上這是屬於新聞的過度炒作了,不過根據已經流出到歐美並人工繁殖出的CB個體來說,售價達到5000美金左右,確實也是價格不斐,而關於牠們的毒性,根據修羅的推測,莽山烙鐵頭的毒性可能並不算太強,大概就跟百步蛇差不多,不然以陳遠輝博士數次被咬的情況之下,不太可能僅僅截肢而已,恐怕早已喪命,但是考量到莽山烙鐵頭其巨大的體型與毒牙,出毒量仍不容小覷。

原本在莽山地區就有少數居民目擊過這種未被科學界描述的綠色白尾巴的巨型蝮蛇,直到1989年才被陳遠輝先生正式發現,而後由中國爬蟲學者趙爾密命名“莽山烙鐵頭”發表,屬於卵生,6月下旬至7月產卵20~27枚,卵白色,橢圓形,卵徑34~38mm×50~66mm,重31~40公克,雌蛇產卵後有護卵與孵卵的習性,卵在25°~30℃溫度下,約60天左右孵出幼蛇,初孵幼蛇全長330~460 mm,重約15∼35公克。

▲剛出生沒多久的莽山烙鐵頭幼蛇,雌蛇產卵後有護卵與孵卵的習性。

形態特徵:大型蝮蛇,全長通常可達二公尺以上,體重可達3~5公斤,最大體重紀錄為2013年發現的8公斤,但據山區居民所說曾看到四公尺的個體,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本種將可能超越巨蝮蛇而成為世界第一大蝮蛇。全身黑褐色,其間雜以極小黃綠色或鐵銹色斑,構成細的網紋印象;背鱗的一部分為黃綠色,成團聚集,形成地衣狀斑,與黑褐色等距相間,縱貫體尾;左右地衣狀斑在背中線相接,形成完整橫紋或前後略交錯。

腹面除前述黑褐色具網紋外,還雜有許多較大、略呈三角形的黃綠色斑,頭背黑褐色,有典型的黃綠色斑紋,尾後半為一致的淺黃綠色或幾近於白色,頭大且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具有一對頰窩,頭背都是小鱗片,較大的鼻間鱗一對彼此相切。中段背鱗25行,除兩側最外一行外,均具棱棘;腹鱗187~198列;肛鱗完整;尾下鱗60∼67對,尾側扁末端平切。

 

保育狀態:莽山烙鐵頭的數量非常稀少,根據學者估算其在野外的數量可能僅有300~500隻左右,目前已被列為中國瀕危動物紅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中「瀕危」等級。

↑ 莽山烙鐵頭發現者陳遠輝先生(照片中抓蛇者)。
↑ 莽山烙鐵頭分布區域圖。

 

※附   註:西方學者認為,莽山烙鐵頭應歸類為竹葉青屬(Trimersurus),但後來又被獨立列成一個屬,稱為莽山烙鐵頭屬(Ermia),但是Ermia這個屬被認為是無效的,到最後成立了Zhaoermia屬取代了Ermia這個無效的命名(Gumprecht&2004 Tillack)。

莽山烙鐵頭是1990年才為學術界發現 而被命名加以科學記載的巨型毒蛇。到目前為止,所知該蛇的分布僅局限於幾千公頃的狹窄範圍內,據陳遠輝估計該蛇種群只有幾百條。像這樣脆弱的種群,雖然有幸生活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但仍然不免遭受人為不斷獵捕與環境繼續惡化的命運,瀕臨滅絕的危境!其致危因素主要來自三方面:

  1. 環境污染,目前看來,這是最主要的因素。莽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萬公頃,一條長42公里的主要公路自西北向東南貫穿保護區,在這條公路中部,也就是莽山烙鐵頭的分布範圍內,沿線分布著6座冶煉爐,其中3座是煉鐵爐,3座是煉硅爐,整天爐火熊熊,入夜更是光耀四里。冶煉過程中排放的大量有毒煙塵向森林彌散;加以噪聲,工作區四周大功率的照明電燈,以及工人及其家屬生活廢水廢氣及其他廢物的污染,形成6個綜合污染中心,對周圍環境的巨大危害作用難以估計,不但動物深受其害,植物也不能幸免。
  2. 環境破壞,保護區的核心區內還分散建有許多座水力發電廠。這些電站對環境的污染固然遠不如冶煉爐,但修建電站,必須破壞局部環境,而尤為嚴重的是水力發電必須截流引水,既改變了水流分布,造成原有山溪經常缺水甚至乾涸;而新建的引水渠又因以水泥作成光滑平直的溝岸,或是穿越山體的暗渠,顯然不能取代天然溪澗的作用。結果是破壞了水生生物的區系組成,也就影響固有的食物鏈;同時還影響對原有山溪兩岸植物的灌溉功能。除此之外,與保護區幾百位工作人員及家屬共同生活於保護區範圍內的除冶煉爐、發電廠的工作人員及家屬外,還有一個鄉的農民,這些數以千計的人們在保護區內的生產與生活活動,也不可能不給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 
  3. 人為捕殺,1990年根據陳遠輝先生提供的標本發表莽山烙鐵頭蛇以後,他深知此蛇的珍貴意義及學術價值,因此一直關心此蛇的命運。據陳遠輝了解,當地和外地人到莽山偷捕莽山烙鐵頭蛇者大有人在。偷捕之蛇或者宰殺與雞同燒,稱”龍鳳宴”;或運到粵港牟取暴利。甚至有人願出人民幣5萬元高價購買一條,更刺激不法人們鋌而走險。九十年代以來偷捕之事屢有發生,被發現而逮捕者已有數起。此外,保護區內除前述一條公路幹線外,還有一些支線。據說今後還擬開發旅遊事業。如果實現這一計劃,那就必然修公路,建景點,營造賓館、飯店及商業網點,招攬大量遊客,無疑將會給保護區內的動物與植物帶來更嚴重威脅。因此,如不對這一負有盛名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的環境及時加以整治,不但莽山烙鐵頭蛇將於短期內絕滅,再過許多年其他動物以及作為森林主體的植物也將遭到不可挽回的損失!


※延伸閱讀:蝰と蝮の霸王 — 巨蝮

訪客留言

發佈留言

Share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