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亞洲珊瑚 — 環紋赤蛇

學    名:Sinomicrurus macclellandi (Reinhardt, 1844)

英    名:MacClelland’s Coral Snake、Asia Coral Snake,Red-Ringed Snake

科    名:蝙蝠蛇科(Elapidae)

俗    名:麗紋蛇、珊瑚蛇、赤傘節、紅傘節、紅節仔、斯文豪氏環紋赤蛇

分    佈:台灣全島1000公尺以下中低海拔地區,中國西南和中南部地區、印度、尼泊爾、緬甸、越南北邊及南琉球群島都有分布。棲居在山區林木底層、石縫、腐植堆中。

生活習性:環紋赤蛇身上赤黑相問的環紋,很像美洲的珊瑚蛇,所以英文俗名為亞洲珊瑚蛇(Asia Coral Snake)。環紋赤蛇為夜行性蛇類,性情溫馴,動作緩慢,攻擊性小,但具有強烈神經毒,仍不宜大意。牠棲息於林木底層,因而眼睛小不發達。族群數量雖然並不算少,但因為生性隱密,所以不容易發現。在野外環紋赤蛇會以蜥蜴和蛇類,例如以盲蛇等小型爬蟲為食,繁殖方式為卵生,於每年夏季產卵,每次產卵約4~14枚。

型態特徵:小型蛇類,體長一般為40~80分,最大發現紀錄為98公分,全身由赤棕色興黑色相間的環紋構成,黑色環紋明顯較棕色環紋窄,且其外側有黃色細邊。頭後方有一寬而明顯的白色環帶,頸部不明顯,體鱗13列,鱗片平滑無稜脊;舌頭為紅色,無頰鱗。尾端具有特化的角質刺,在受威脅時會用此角狀刺戳侵略者。

▲環紋赤蛇尾端特化的角質狀刺,牠們受威脅時會將頭藏在身體底部,然後用這個構造戳刺威脅者。

※附    註:本種屬名”Calliophis”常和”Hemibungarus”混用,因這兩個屬的形態特徵接近,差別僅在於前者的毒牙之後沒有小牙齒,而後者有,所以史丹吉在1907年便質疑分成兩屬的有效性,而將較晚才被提出的”Hemibungarus”併入”Calliophis”內,但牧茂市郎於1931年及晚近的日本學者如太田英利仍採用”Hemibungarus”,而英國動物學者史密斯(Malcolm A.Smith)在1943年及晚近的大陸學者如趙爾密則都只採用”Calliophis”。

環紋赤蛇有一個咬傷致死的案例:瑞士爬蟲學家Hans Schnurrenberger被一條長30公分的環紋赤蛇咬傷,剛開始他並不在意,但是6小時後,神經毒症狀開始出現,被咬傷後8小時死亡 (BG Fry et al., 2003)。

↑ 環紋赤蛇以及其所有亞種在亞洲的分布圖。

 

環紋赤蛇共有四個亞種:

  1. Sinomicrurus macclellandi iwasakii (Maki, 1935) — 發現於日本石垣島與琉球群島
  2. Sinomicrurus macclellandi macclellandi (J.T. Reinhardt, 1844) — 指名亞種
  3. Sinomicrurus macclellandi swinhoei (Van Denburgh, 1912) — 台灣特有亞種
  4. Sinomicrurus macclellandi univirgatus (Günther, 1858) — 發現於尼泊爾與錫金

 

訪客留言

發佈留言

Share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