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Woma區域性體色的差異

夜深人靜,一如往常的我在逛著網路隨便看文章,然後突然一位朋友簡訊敲了我,於是聊著聊著,聊到了Woma在產地體色區域性差異的相關話題。

有懼於彼之淫威,於是在天空將要露白之際,吾出門打了幾斤酒,一方尋求靈感、一方蒐集資料、想著如何架構文章,在此粗略的寫了幾個字,當然不足,日後自當補上。

淺看Woma區域性體色的差異

台灣俗稱窩瑪(或沃瑪)蟒的英文俗名為Woma Python,另外也稱Ramsay’s python、Send Python,拉丁學名為Aspidites ramsayi,在台灣也有人稱牠為澳洲沙蟒,因為眼睛上面有兩個黑斑,更有人暱稱為蠟筆小新蟒、冏冏蟒等等等等………….。

Aspidites盾蟒屬的成員只有兩種,一種就是本篇說的窩瑪蟒,另一種就是同樣只分布在澳洲,身價更為高昂(台灣),鼎鼎大名的黑頭盾蟒(Aspidites melanocephalus),這兩種也都是CITES附錄II的保育動物。

之前Aspidites屬的蟒類普遍被認為並不具有一般蟒蚺科應有的熱窩,因其會潛沙的習性,而熱窩一旦有沙子進入可能是致命的,但是比較新的研究資料顯示,牠們其實也是具有唇窩的,但是非常的細小,肉眼幾乎看不見。

窩瑪蟒並沒有其他亞種,但是依照在澳洲分布地區的不同,其體色變化也存在著不小的區域性差異,以產地來分的話,其體色表現至少可分為五種。

↑ 產於澳洲北部塔納米沙漠,最多被飼養的典型個體。
↑ 產於澳洲南方的個體,整體顏色明顯偏淡。
↑ 產於澳洲昆士蘭的個體,整體感覺花紋趨於黯淡,也較細碎。
↑ 產於澳洲西部的個體,花紋較深,感覺上對比也較強烈。
↑ 產於澳洲烏魯魯(Uluru-Kata)卡塔丘塔國家公園、艾爾斯岩區域的個體。
↑ 產於澳洲沙火地區(Sand Fire)的窩瑪蟒。

 

訪客留言

發佈留言

Share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