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有幾位朋友問我什麼是IBD,事實上,我也不知道該如何說明,畢竟我不是專家,我只能說,在爬蟲圈子蛇類愛好者口中俗稱的IBD(包涵體症,也稱封入體症),可以說是蛇類的世紀病毒,一種具傳染性且致命的病毒性疾病,可以說比人類的愛滋病毫不遜色,截至目前為止仍無藥可醫,目前罹患IBD的蛇類只能使用支持療法維持生命,獸醫的建議唯有安樂死。
當然,IBD也並不是那麼容易就會感染的,但是只要一旦挑選活體或進口的過程中把關不慎,如果進來台灣,那麼勢必災情慘重,希望台灣不會有這種情形發生,天佑台灣爬蟲界!!!
IBD的全文為Inclusion Body Disease,最初在70年代中期被發現,因其臨床檢查中在表皮細胞、口腔黏膜上皮細胞、內臟上皮細胞和神經元中觀察到特徵性的胞漿內包涵體而得名。起初最常被診斷出來的是緬甸蟒,直到現在,專家也在產於南美洲的蛇類發現這個症狀,IBD的潛伏期很長,有趣的是,這個症狀只會感染到蟒與蚺,而且只在成體與亞成體上被確認,也有不確定數據指出它們曾在幼體身上出現過,但終究並未確認。
以上,是IBD的基本概念,修羅只寫到這裡,因為網路上有更多的專業文章,之前新聞報導也有出現過,在此就不贅述,以下就直接引用一些新聞與專業文章讓大家了解一下,吸收知識。
「封入體病」侵襲蟒蛇 身體異常扭曲勒斃自己 — by ETtoday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蟒蛇以纏繞的方式勒斃獵物,然而1980年代發現一種詭異怪病,讓這些冷血動物「自食惡果」,將身體扭曲在一起,甚至打成麻花辮,直至勒死或餓死自己。科學家近日揭開這種怪病的神秘面紗,並稱它為「封入體病、包涵體病」。
▼蟒蛇罹患「封入體病」,身體不受控制扭曲。(圖/取自網路)
「封入體病、包涵體病」(Inclusion Body Disease,簡稱IBD)是一種能夠影響水蟒、巨蟒等蛇類的病毒,而蟒科的感染率比然蛇還高,它沒有治療方式,目前只能使用支持療法,受感染的蛇會出現古怪症狀,包括翻過身後就再也翻不回來、固執地凝望天空、如喝醉般搖頭晃腦等;要是病情持續惡化,蟒蛇最後會出現厭食、反胃現象,最後因無法進食而餓死。
美國加州史坦哈特水族館(Steinhart Aquarium)最近爆發「封入體病、包涵體病」疫情,科學家在檢驗蛇體DNA數據後才發現牠們體內的不尋常病毒。根據測試結果,這種病毒屬於沙粒病毒的一種,但它卻不是過去僅存在於哺乳動物體內的任何一種。
離奇的是,IBD病毒還有一組與絲狀病毒「伊波拉病毒」相似的基因組成;伊波拉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具傳染力的病毒,可能導致感染者因出血而死亡。IBD病毒包含兩種完全不同病毒的特性,意味著它可能是它們的共同祖先,可追溯到至少3500萬年前,最久遠可達10億年前。
※令人不解的是,這種號稱蛇類的世紀愛滋大多都出現在成年或亞成體的蟒蛇、蚺蛇身上,雖然傳聞也有幼蛇被感染的案例,但目前也沒有確定的數據,但是,蛇類其實有很多疾病的症狀跟包涵體病很類似,除非經過專業獸醫診斷,還是不要擅自認為自己飼養的蛇類感染IBD,畢竟,IBD(Inclusion Body Disease)除非在國外繁殖場就已經受到感染,不然,蛇類其實沒那麼容易就罹患IBD。
◎來自李安興獸醫師的報告:http://aqua.nvri.gov.tw/disSheet.aspx?id=xn5kApK5rRs%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