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蜥可以說是澳洲最具代表性的蜥蜴之一,可以說與鬃獅蜥並駕齊驅,不過傘蜥比起鬃獅蜥來說,比較難以飼養;在大約十年前,對許多動物園或私人飼養的傘蜥在長期飼養與人工繁殖上而言,是相當困難的,國外有些專家不建議新手飼養傘蜥,畢竟傘蜥是一種大型的樹棲型蜥蜴,這代表牠需要不小的飼養空間,雖然其原本性情較為膽小且神經質,但是經過長期人工飼養的傘蜥,會變的很溫馴而活潑,甚至很樂意接受人類用手餵養,所以在寵物市場上也一直是相當熱門的爬蟲寵物。
選擇個體
傘蜥分布於澳洲北部、南部與新幾內亞,目前市面上可見的幾乎全部都是來自印尼與新幾內亞的野生或半野生個體,如果你有飼養蜥蜴的經驗,可以用肉眼觀察個體的一些狀況,例如體表寄生蟲、拒食、脫水、緊迫、體色黯淡、是否斷尾斷趾、傘狀斗篷是否完整等等,基本上選擇越年輕的個體越好,這樣在日後比較容易習慣人工飼養環境,也更能達到馴化目的。
飼養環境
傘蜥是樹棲蜥蜴,所以在飼養容器上必須選擇高度較高的容器,依照體型大小與容器的長寬比例來說,最被建議的是高度是個體長度的三倍,寬度是總體長的四倍,所以成體的傘蜥所需的空間大小是很驚人的,底材選用上則比較彈性,可以使用爬蟲砂、樹皮屑、白楊墊屑、無菌底床、培養土甚至舊報紙都可以,如果需要更柔軟的材質(例如考慮到懷孕的雌性),軟木的木屑在國外玩家中蠻被推薦的,不僅材質軟、同時也兼具較好的保溫效果。
你可以在飼養空間中擺設一些岩石,頁岩是我認為最具美觀與自然效果的石材,取得上也相當便利;岩石不僅可以增加環境上的美觀,也可幫助蜥蜴得以順利的蛻皮,更能透過加溫燈的照射吸取熱度,提升溫室效果;然而對於活潑好動且善於攀爬的傘蜥來說,觀葉植物就避免種植擺設,因為沒多久時間可能就會被破壞殆盡了,不然請選擇體積較大且對爬蟲無害的木本植物。
如果空間內種植了大型的木本植物,那麼就不用擺設棲木,否則對於樹棲性的蜥蜴來說棲木是不可或缺的陳設物,水盆也是不可或缺的設備,傘蜥需要比較高的環境溼度,水盆除了便於牠們喝水之外,也利於維持環境上的溼度,並不需要遮蔽物,因為傘蜥通常都是棲息在樹上。
溼溫度與照明
幾乎飼養所有的爬蟲都需要規劃一個環境溫度與熱點溫度,澳洲傘蜥也不例外,專家的建議是環境溫度設定在攝氏 21~28℃ 左右,熱點溫度則維持在攝氏 38℃,光線最好不要太亮,可以使用陶瓷放熱器搭配 UVB 燈管交互使用,也可以選用螢光或全光譜燈管提供單純的照明,但這種燈具無法產生所需的 UV 質量,所以必須經常性的提供自然日光,以幫助傘蜥分解出所需的維他命 D3。
餵養食材
健康的傘蜥的食量很大,且主要以肉食為主,食性也很廣泛,在肉食方面可以提供蟋蟀、麵包蟲、超級麥皮蟲、蟑螂等等,體型夠大的話可以提供乳鼠與小白鼠;傘蜥偶爾也會攝食植物性食物,例如一些深綠色的葉菜類、豆子類與某些水果,某些個體甚至可以接受魚蝦肉或人工飼料與貓狗罐頭等等,有興趣提供多樣性食物的朋友不妨試試看。
日常管理
在餵食頻率方面,傘蜥成蜥約三天餵食一次即可,如果是幼體,就大概兩天餵食一次,幼體畢竟是成長期,在鈣粉的使用頻率上要多一些,建議每餵食間隔二次使用一次,成蜥每餵食間隔三次使用一次即可,因為傘蜥是日行性的蜥蜴,對紫外線的需求量不小,所以建議常常拿出去曬太陽。目前市面上有販售鈣粉 + 維他命 D3的營養品,對於無法經常提供自然日光的飼養者而言,是不錯的D3攝取來源。
傘蜥在人工飼養環境中呈現脫水症狀時有所聞,這表示牠們對水份的攝取需求量很高,雖然牠們經常可以從食物中獲得體內水份,但我在飼養時常常看到傘蜥埋著頭在水盆裡一直喝著水,所以水盆是必要的設備,而且最好可以每天提供乾淨的水源,盡量不要使水盆內的水乾掉。
繁 殖
在文章的開始時有提過,傘蜥在人工飼養環境下是很難進行繁殖的;在野外傘蜥的繁殖季從產地的雨季開始,為每年的10~11月直到隔年的2~3月,雄性褶傘的大小與鮮豔程度似乎為吸引母蜥的關鍵,雖然沒有準確的定論,但以專家所收集到的一些數據來看,雄性的褶傘應該可以確定是雌性擇偶的條件之一。
交配之後而懷孕的母傘蜥會選擇樹叢或樹洞進行產卵,牠們有時會將卵產在地表含有粗質砂粒的土壤,並覆蓋稀疏的落葉堆中,平均產下約8枚卵,最多可能達13枚,卵在差不多70~90天之後則會孵化,小傘蜥只需要經過一年多到兩年就會達到完全性成熟。
※延伸閱讀:唬人專家 – 澳洲傘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