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複雜の蚺 — 稜角吻沙蟒

複雜の蚺 — 稜角吻沙蟒

樹棲型棱角吻沙蟒(Candoia carinata carinata),也稱太平洋樹蚺或所羅門樹蚺。
地棲型棱角吻沙蟒(Candoia carinata paulsoni),也稱太平洋地蚺或所羅門地蚺。

學    名:Candoia carinata (Schneider, 1801)

英    名:Pacific Boa、Solomon Islands Boa、Pacific Ground Boa、Pacific Tree Boa、Solomon Islands Ground Boa、Solomon Islands Tree Boa

別    名:太平洋樹蚺、巴布亞樹蚺、所羅門樹蚺(樹棲型);太平洋地蚺、所羅門地蚺(地棲型)

科    名:蚺蛇科(Boidae)

分    佈:分布於印尼、新幾內亞、印尼東部及所羅門群島俾斯麥群島。棲居在海拔1500公尺左右的熱帶雨林、可可園及椰子園中。

↑ 稜角吻沙蟒的分布區域圖。

生態習性:作為寵物蛇,角吻沙蟒在印尼很受歡迎,通常在夜間活動,在野外以兩棲蛙類、小型哺乳動物、鳥類或蜥蜴等為食,人工飼養提供小白鼠就可以了,也可以訓練進食冷凍鼠,一般性情溫和,攻擊性低,不過卻有些神經質;本種還算是初學者可以嘗試飼養的物種,飼養溫度宜保持在25~28度,溼度保持在50~80%之間,並在籠子內放置依水盆供其飲水,市面上引進的通常都是野生個體,也有從野外捕捉時已經懷孕而在人工環境下生產的例子。

在原產地,因為農業用地與住宅區的興建而造成棲地嚴重破壞,加上寵物貿易的商業性捕捉,棱角吻沙蟒已經是一種野生族群稀少的蛇類,目前被列為華盛頓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級的蛇類,不過因為目前越來越多的商業性人工繁殖下,市面上野生的個體越來越少,相對的飼養難度上也大幅減低;人工繁殖棱角吻沙蟒需要經過冬化的過程,並增加環境的溼度,繁殖期為每年十月到十一月,牠們是一種卵胎生的蛇類,體型夠大的雌蛇一胎可產下多達40~50條小蛇,算是相當多產的蛇類,在人工飼養的紀錄下,棱角吻沙蟒的壽命可達20年以上。

型態特徵:棱角吻沙蟒的變異性極大;有些族群為陸棲性,有些則為樹棲性。地棲性的棱角吻沙蟒(Candoia carinata paulsoni)有短短的尾巴、粗壯的身體,體色可能從紅色或灰褐色到灰白色;棲居在沒有糙鱗角吻沙蟒出現的地區。

樹棲性棱角吻沙蟒(Candoia carinata carinata)有相對細長的身體、長長的尾巴,與糙鱗角吻沙蟒的棲地相同。棱角吻沙蟒的體色可能為褐色或灰色,泄殖腔上方有灰白色的斑紋,體長為70~140公分,體重約400~1200公克左右,雄蛇體型遠比雌蛇小得多。

↑ 地棲型棱角吻沙蟒(Candoia paulsoni)偶爾也是會爬到樹上去。


※附    註:稜角吻沙蟒無論地棲型與樹棲型,最早之前原本被認為應該只是相同亞種的變異(區域性變異),經過後來的鑑定,曾被分類為兩種不同亞種,即Candoia carinata carinata與Candoia carinata paulsoni,但在經過後來學者的鑑定現已將此兩種蚺蛇再各自分為獨立種(Smith et al. 2001),目前則是Candoia carinata與Candoia paulsoni。

 

而本種Candoia carinata目前仍然有兩個有效亞種:

  • Candoia carinata carinata (Schneider, 1801)
  • Candoia carinata tepedeleni (Smith et al., 2001)

而Candoia paulsoni目前則有多達六個有效亞種:

  • Candoia paulsoni paulsoni (STULL 1956)
  • Candoia paulsoni vindumi (SMITH & CHISZAR 2001)
  • Candoia paulsoni tasmai (SMITH & TEPEDELEN 2001)
  • Candoia paulsoni mcdowelli (SMITH & CHISZAR 2001)
  • Candoia paulsoni sadlieri (SMITH & CHISZAR 2001)
  • Candoia paulsoni rosadoi (SMITH & CHISZAR 2001)

 

訪客留言

發佈留言

Share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