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世界各國關於爬蟲的傳說 – 其叁

世界各國關於爬蟲的傳說 – 其叁

中國神話 – 鰲

中國傳說中,棲息在海裡的巨型烏龜或鱉。《淮南子·覽里》中描述,女媧補天時曾經「斷鰲足以立四極」,又有傳說東海中有巨鰲馱著的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內容摘自維基百科)


中國神話 – 蟠龍

蜷伏在地上而未升天的龍,其身軀作盤狀彎曲環繞,而在《太平御覽》中,有這樣的描述:蟠龍,身長四丈,作青黑色而赤帶如錦紋,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

在中國神話裡,蟠龍是一種水龍,相傳牠居住在東方的一個湖中。


中國神話 – 九龍傳說

明朝李東陽所著的《懷麓堂集》中曾記述:「明孝宗問李東陽:『龍生九子何名?』身為宰相的李東陽無法回答,後轉詢同僚。吏部員外郎劉績回答:『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根據劉績所陳述的「龍之九子」的形象與特質,後人在日常生活的一些文物中,已逐漸使之具體的表達出來,大家可以在一些古文物,或者建築中看到龍生九子的造型,例如:

  1. 「囚牛」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
  2. 「睚眦」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口是其遺像。
  3. 「嘲風」平身好險,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4. 「蒲牢」亦稱「徒牢」平身好鳴,鐘上細獸是其遺像。
  5. 「狻猊」平身好座,佛座獅子是其遺像。
  6. 「松虫夏」性好吞,殿脊、屋上獸頭。
  7. 「狴犴」或名「憲章」,獄門上獸頭是其遺像。
  8. 「負屭」亦作「贔屭」或「屭贔」,平身好文,石碑兩旁之文龍,是其遺像。
  9. 「螭吻」平身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另一說作「鴟尾」,性好水,設於屋脊,可禁壓水災。)

另外,在明楊慎所撰《升庵外集》中,亦載有「龍生九子」事,與上述《懷麓堂集》中所載「蒲牢」、「狴犴」、「睚眦」三者相同外;另有「贔屭」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螭吻」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形似獸。「饕餮」性好食,立於鼎畫。「虫八虫夏」性好水,立於橋柱。「金猊」性好煙火,立於香爐,形似獅。「椒圖」性好闌,立於門首,形似螺蚌。等六者異名。

在明陸容所撰《菽園雜記》中,亦列有獸吻、徒牢(即蒲牢)、螭吻、憲章(即狴犴)、鰲魚、蟋蜴、虫蠻虫全、屭贔(即贔屭)、金吾等名;與《懷麓堂集》,《升庵外集》所載異。

經由比較分析,由於各家說法不盡相同,且年代久遠,無法查證,所以龍之九子究竟為哪些?也就眾說紛紜了。但可以知道的是,有些雖然各家命名稍有不同,但所指可能應該相同,如螭吻與松虫夏(性好吞,殿脊、屋上獸頭)、鴟尾與螭吻(性好吞,設於橋柱、屋脊,可禁壓水災。)以及嘲風(平身好險,殿角走獸)如今已經很難區別了;霸下、贔屭與屭贔;狻猊與金猊;蒲牢與徒牢;狴犴與憲章可能表示相同的龍之九子,當然沒有提到的也可能是相類的龍之九子,只是很難考證了。

本段摘自:http://www.helzone.com/vbb/showpost.php?p=156353&postcount=11


中國神話 – 白蛇傳

《白蛇傳》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傳奇故事之一,初為明代作家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回「白娘子永鎮雷封塔」:

宋紹興年間,杭州有一位藥店的主管「許宣」(後民間改為「許仙」),在西湖遇見千年修練白蛇幻化的美婦人白娘子及青魚幻化的使女青青,三人共傘,一同在船上避雨。下船後許仙把雨傘借給白娘子,次日如約到白家取傘,兩人想見,漸生愛慕之情,因青青促合,成為夫婦。

婚後,白娘子行為怪異,令許仙難堪。後來,許仙遇見金山寺寺僧法海,法海把一缽盂交給許仙,教許仙把缽盂罩在白蛇的頭上。白娘子和青青被罩在缽盂中後,現出了原形。法海逐把缽盂放在雷峰寺前,用石頭砌成七極寶塔,名雷峰塔。留下一偈語:「西湖水乾,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

雖然白蛇傳說始見於《警世通言》但民間相傳已久。自《警世通言》後,乃有白娘子峨嵋山盜靈芝仙草,水漫金山以及法海遁身蟹腹以逃死等等的情節加入。 白蛇初無名,後來被貫於「白素貞」之名。

《盜仙草》是講在端午節的那一天,白娘子因為受不了雄黃酒的刺激(蛇怕雄黃酒)而變回原形,許仙回家撞見自己的妻子竟是蛇精,被嚇死,白素貞冒死盜峨嵋山南極仙翁的靈芝仙草救活許仙的情節。

《水漫金山》是講法海把許仙騙去金山雷峰寺,不讓許仙夫婦團聚,白娘子為了救回許仙,和青青一道,跟法海鬥法,不惜引西湖之水貫金山寺。但因為身懷六甲,力敵不能,被法海壓在雷峰塔下。 青青得以逃脫,修練有成,再回金山,鬥贏法海,法海無處可逃,身穿著黃色的僧衣,遁身入蟹腹。後來許仙夫婦終於能團圓,而法海卻只能留在蟹腹中,所以現在的螃蟹腹中的蟹膏是和尚僧衣般黃色的。

白蛇傳一文,摘自:http://www.greatchinese.com/gods/baishe.htm

訪客留言

發佈留言

Share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