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偽の蝮蛇 — 茶斑蛇

▲ 茶斑蛇會因為產地、區域性或棲地的不同,衍生出相當多樣的體色。

學   名: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 (H. Boie, 1827)

英   名:Taiwan leopard snake、Common Mock Viper、Dusky Mock Viper

科   名:黃頷蛇科 (Colubridae)

俗   名:紫沙蛇、台灣豹紋蛇、松柏根、擬蝮蛇、偽蝮蛇、褐山蛇

分   佈:除分布於台灣中南部地區與蘭嶼之外,中國西南部孟加拉、泰國、越南、寮國、緬甸、印度東部、尼泊爾、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各國均有分布;棲居在海拔1620公尺以下的雨林、平原、農地、水邊與闊葉林中。

▲ 此分布圖不難看出,茶斑蛇非常廣泛的分布在東南亞各國,其中(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 papenfussi)為台灣特有亞種。

生活習性:除了台灣以外,茶斑蛇在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分布也相當廣泛,野外族群相當龐大,所以目前沒有任何保育問題,牠們通常棲息於中低海拔500~1600公尺左右的台灣山區、丘陵和平地,偶而也會在中高海拔發現,喜歡活動於森林底下落葉層、灌叢、草叢、石堆、道路邊、乾溝和農作地等環境,雖然茶斑蛇白天夜晚均會活動,但大多以白天較為頻繁。

茶斑蛇的性情較為神經質且凶猛,相當具有攻擊性,遇到騷擾時常常會主動攻擊,有趣的是,牠們的上頷前方也有一對較大的尖牙,很像蝮蛇科的前毒牙,防禦方式也很像蝮蛇,會將身體盤起來,並將上半身弓成S型然後快速張口攻擊,常常會咬住不放,就像蝮蛇正在注入毒液一樣,具後溝牙,有輕微毒性,被咬之後患處可能會有發炎、疼痛與腫脹,但基本上對人類並不會造成大影響。牠們無論日夜都會活動,在野外主要以青蛙和蜥蜴為主要食物,也有捕食其他蛇類的記錄;屬於胎生蛇類,每次產約3~10隻小蛇,剛出生的幼蛇體長約15~18公分,雖然茶斑蛇算是容易飼養,但在台灣人工飼養紀錄很少,通常都是透過野外生態研究其習性。

↑ 茶斑蛇除了具有後溝牙之外,其上頷前方也長有一對較大的牙,看起來就像是蝮蛇科的前毒牙一般,但不具毒性,學者推測可能是用來固定獵物用的。
↑ 茶斑蛇一般以兩棲類與爬蟲類為主食,照片為一條茶斑蛇正在獵食一隻麗紋石龍子(Plestiodon elegans)。

形態特徵:小型蛇類,體細長,中段較粗,體長通常在65公分左右,最大可達90公分,頭部呈三角形或五角形,這很容易讓人誤會牠是屬於蝮蛇類的有毒蛇,因此有了「Mock Viper (偽蝮蛇)」的俗名;眼睛上方有明顯的稜脊突起,也使牠看起來較為兇悍;茶斑蛇的頭頂上有黑色或黑棕色具黃白色或灰棕色邊綠的Y字形花紋,體色為淺灰色、灰褐色、黃褐色、紅棕色或咖啡色不等,相當多變,背中央有許多黑色小雜斑,有些會形成A字形花紋或綱狀紋,甚至也有斑紋幾乎消失的個體,體鱗為13~17列,具有肛鱗一枚,尾部細短,末端尖銳。

 

※茶斑蛇共有兩個亞種:

  • 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 papenfussi (ZHAO 1995) — 台灣特有亞種
  • 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 pulverulentus (BOIE 1827)

 

訪客留言

8 thoughts on “偽の蝮蛇 — 茶斑蛇

  1. 恩恩  ㄚ阿 大大 要是您也喜歡爬蟲類

    有個論壇不妨去逛逛

    「塔內植物園」(由於不想直接購成廣告嫌疑 所以不直接給網址)

    裡頭有個兩棲爬蟲的版子 可以看看 (以台灣生態為主)

    真希望那天有機會可以親眼拜訪國外的蛇~!

發佈留言

Share via